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海韬发自南京1月20日,美国海军第一艘试验型濒海战斗舰“自由”号正式加入太平洋舰队,这不仅标志着美国海军由远洋转向近海战略迈出了关键一步,同时也将对未来全球海洋战略格局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全新设计突破传统
“濒海战斗舰”(LCS)计划是美国海军在取消DD-21隐形驱逐舰建造计划后,重点实施的全新项目。它在设计理念、性能要求、装备配置等方面进行了大幅度的变革。2004年5月,美国海军授权通用动力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分别对未来濒海战斗舰进行设计,并要求在2007年制造完成两艘原型舰,供美国海军进行试验和选择,美海军最终将至少装备55艘濒海战斗舰。
此次下水的“自由”号濒海战斗舰,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负责设计,耗资3亿美元,舰长115.5米,宽13.1米,满载排水量2840吨,续航力3500海里,舰员编制50人。“自由”号的主要舰载武器系统包括:一座57毫米/70身倍舰炮、“拉姆”舰空导弹系统、“网火”反舰导弹以及MK50型鱼雷。由于该舰采用了模块化设计结构,因此反潜战、水雷战和反水面舰艇这三种主要任务都将通过加装不同的“任务模块”来完成。
与各国现役的3000吨级护卫舰不同的是,“自由”号濒海战斗舰不仅拥有舰载直升机,还将装备“翠鸟II”型或“火力侦察兵”无人机。另外“自由”号上还可能配备无人水面艇(USV),以应付小型快艇或水雷等造成的非对称性威胁。
屡受攻击被迫转型
作为一艘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濒海试验舰,“自由”号的设计理念充分体现了美国海军战略转型的需要。
冷战期间,美海军提出了以苏联海军为主要对手的“大洋战略”。为此,美军大幅度提高导弹核潜艇在战略进攻力量编成中的比重,大力发展以核动力航空母舰为核心的大型水面战斗群,以确保在战时能够夺取大洋制海权。
冷战结束后,美军航母战斗群在大洋之上确立了自己的绝对优势地位,美国海军的作战区域已经主要集中在近海。但是,面对近海海域复杂的地理、电磁环境,原本十分适合在深海大洋中作战的美军大型舰艇在濒海地区却显得相对笨拙,包括岸舰导弹、水雷乃至自杀式快艇在内的非对称武器都严重威胁着美军的安全。
美军认为,其海军必须拥有一种轻型多任务舰艇去控制濒海区域,从而确保在继续保持大洋绝对优势的基础上,能够将主要战斗力量用于执行“对陆突击”任务,以适应美海军由“远洋进攻”向“以海制陆”的战略转变。
濒海国家面临威胁
根据美国海军的要求,濒海战斗舰在攻击和削弱敌方海上防御力量后,还需具备进入沿海水域实施对陆精确打击的能力。濒海战斗舰的作战任务大大增加,不仅包括打击水面舰艇、攻击近海地区的柴电潜艇、反水雷,还将包括对抗集群攻击的小型舰艇、输送特种部队、实施近岸监视、执行封锁任务等。
由于全球200多个10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中,有3/4集中在沿海地带,世界70%的工业和80%的人口分布在距海岸200公里以内的濒海地区,因此美军濒海战斗舰的出现,将对濒海国家的海上安全环境造成深远影响,各国海军的活动空间也将被进一步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