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三十年,中国的经济表现举世瞩目。从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的年增长率就在9%左右。它2005年的国民生长总值达2.22万亿美元,令它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排在英国之前。经济成就赋予它在全球政治经济舞台上的影响,在这个舞台上,它已经被视为一个强国。
中国经济进步是它政策焦点重大改变的结果。从1949年独立以来,中国的外交政策就聚焦在维护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作为一个被侵略的国家,中国遭受过剥削、羞辱和压迫。
它的外交焦点被划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是从独立到毛泽东政府结束的现实主义时期。第二时期是随着邓小平在七十年代末采取的开放政策而生的新自由制度主义时期。
邓小平的政策有两个含义。首先,它把中国的外交从双边转向多边。第二,中国开始注重经济发展。中国逐渐成为一个经济巨人,积极参与多个多边论坛,特别是在亚太地区。
一些分析家认为中国的参与是试图成为这里的领导力量。这种观点有一些证据,例如中国在东盟地区论坛的领导角色以及它主动在2010年贯彻与东盟的自由贸易协议。
中国可以成为该地区的主导力量,但它不一定会在可预见的将来取得在亚洲的全能地位。
首先,要聚敛自由经济秩序的重要力量,中国必须致力于自由主义价值观。采取自由主义要求为了亚洲国家的共同利益放弃它的一些国家利益。这对于保持系统的持续性很重要。如果一个霸权国家牺牲他国利益来追求自己的国家目标,这将首先干扰这个系统,而且如果这样,它就不能向他国提供保障。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国内经济结构和国际贸易政策在概念上仍然是民族主义的。尽管它解放了一些经济部门并改革它的投资规则,在它的国际贸易中它仍然维持一些民族主义政策。出口津贴和其他贸易壁垒政策仍继续。
但它的民族主义政策最明显的例子是在货币方面。中国仍然不愿意按其贸易伙伴的意愿重新评估货币。这项政策目的在于保持它的产品在全球市场的竞争优势。
中国没能全面采纳自由价值可能是由于它的国内经济问题,例如大规模的事业以及国家的不均衡增长。这些问题在某些领域涉及到国家政治稳定。
第二,中国的经济极大地依赖外贸和投资。投资和出口占国民生长总值约80%,而且年度增长率仍达30%。它还非常依赖于原料和粮食的进口,这让它在任何不稳定或外部压力面前更加脆弱。
第三,它的经济还没有富裕到足够支持这个体系。作为一个霸主,中国将不得不成为亚洲唯一的金融供给者,而这代价昂贵。尽管它有世界最大的外汇储备,而且在购买力平价方面国民生产总值排在第二位,但这还是不够的,因为它的国内问题需要大笔资产。由于中国不能够担当亚洲唯一的金融供给者,它就不能对该地区实施统治。
最后一个理由跟中国的军事问题有关。一个霸权大国最重要的先决条件之一是有能力保障所谓的公共利益,包括安全。自从911恐怖袭击以来,全世界对安全的需求都在增长,特别是亚太地区。美国单方面对付恐怖主义令问题更加恶化。
尽管中国拥有现代武器而且在军费方面开支庞大,但在技术和力量投射方面仍然落后于欧美。中国的军费落后于美国、英国和日本。中国能够打败这三个国家的同盟吗?
因此,关于中国在亚太地区称霸的忧虑仍然言之尚早。但有趣的是中国一直可以如此聪明地利用公共外交。它在国际论坛中宣称地位的方式赢得学术界的尊敬,并把它称赞为对美国在该地区主导势力的最可靠的威胁。
来源:印尼《雅加达邮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