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青岛海洋大学刘秦玉教授和美国夏威夷大学谢尚平博士(海大毕业生)等合作完成的学术论文《夏威夷群岛对太平洋海洋—大气的远距离影响》,6月15日发表在最新出版的一期美国《科学》(Science)周刊上。这是在大气和海洋动力学领域,国内学者的论文首次在该杂志发表。
这项具有“源头创新”意义的研究成果,首次发现了在稳定的太平洋东北信风和北赤道海流内,由于夏威夷群岛和海洋—大气的正反馈作用,可以形成一个长达3000公里的超长尾迹(指在夏威夷群岛以西一个狭长的“弱风带”)。这个尾迹比地球以前观测到的任何一个海岛尾迹都长许多倍,推翻了由岛屿产生的尾迹在下游百公里范围内就会消失的常规论述。研究还进一步揭示了这个超长的尾迹驱动一支来自8000公里以外的亚洲海岸的向东流,改变了海洋表层和次表层温度。因此,表明由于夏威夷群岛的激发,在此形成的副热带海洋和大气相互的耦合作用要比人们想象的强得多。这种新认识将有利于改善用于预测全球变暖的气候模式。另外,该发现在人类学的研究中也有重要价值,还将会在渔业资源和海洋矿产的开发利用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青岛海洋大学刘秦玉教授长期从事海洋学基础理论研究,在她完成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西北太平洋近赤道海域上层海洋季节内振荡的研究”中,已经发现了夏威夷群岛在上层海洋季节内振荡的特殊地位。美国夏威夷大学国际太平洋研究中心谢尚平博士在回母校进行科研合作时,汲取了刘秦玉教授目前正在进行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太平洋副热带逆流的气候特征及形成机制的研究”的最新成果,经丰富发展后形成上面的学术论文。谢尚平博士在日前回国参加“海大论坛”时受到了母校1万元的特别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