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一周,北京大学的师生们着实美美享受了一顿“诺贝尔大餐”。先是6月21日开始的21世纪生物科学前沿论坛,三位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获得者Michael Brown、Joseph Goldstein和Phillip Sharp教授携手亮相,与北大师生面对面地探讨生物科学发展的前沿问题。
接着在6月23日上午,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威廉·福格尔教授出席北大国际MBA的毕业典礼,并向师生们阐述全球经济发展形势及对中国的影响。
仔细观察,“诺贝尔盛宴”并非北大一家独享。
5月28日,2000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杰克·凯尔备博士前往上海参加美国电化协会国际半导体技术大会。
6月18日,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克曼教授不仅在华中科技大学留下精彩讲座,还将于近日出任该校的名誉教授,而同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麦克法登教授,与曾多次获诺贝尔奖提名的赫尔维茨教授,不久也将出任学校的兼职教授……
诺贝尔奖获得者访华的消息一个接一个。可就在10多年前,诺贝尔奖获得者访华的消息甚至比国外元首来访的消息还要稀罕。
北京大学副校长陈章良回想自己在90年代初刚回国的时候,北大举办过许多国际会议。可惜当时,诺贝尔奖获得者无人应邀前来。用陈校长的话说:“即使是来的学者,我们可以与他们交流的水平也不是很高。”
如今,情况截然不同。
“既是在美国本土以外举办的学术会议,又是在中国这样远距离的国家,居然一下子请到三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了不起!”前来参加生物科学前沿论坛的哈佛医学院助理教授贺熹,丝毫不掩饰自己的惊讶。师从1989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得主的贺熹以自己的导师为例说,导师所有活动至少在一年前安排妥当。
诺贝尔奖得主为什么青睐中国?
“我碰到许多优秀的中国学生,我很好奇这些学生来自什么样的国家。”Michael Brown教授说。1985年他与Joseph Goldstein教授一起,摘取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的桂冠。
“这是个有趣的国家,有许多好学的学生。”JosephGoldstein教授说。
“有许多中国学生做得很出色。当然,在其他领域也有一些中国学生做得很好,所以我想来。”Phillip Sharp教授说。他是1993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的获得者。
著名生化专家、康奈尔大学的吴瑞教授用数据证明中国学生的优秀:中国学生在美国全体公民中所占比例只有1%。以1999年为例,中国学生在5本顶尖生物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占总数的15%。而几乎美国主要生物实验室里,都有中国学生的身影。
优秀的中国学生吸引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目光,但这仅是一个方面。
陈章良副校长肯定地说:“诺贝尔奖获得者不是来捧场,而是交流。我们的生命科学技术在崛起,在一些领域如人类特有疾病和转基因植物方面的研究,可以与世界前沿技术交流。”
“中国有些实验室达到国外的类似水平,国家有很多投资使生物技术进步非常之快。”Phillip Sharp教授说。他相信,生物技术在许多前沿领域还没有开发,以后更多的科学家可以就此共同交流,当然,其中包括中国的科学家。
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朱丽兰认为,正是中国科技的发展与影响力的扩大,增加了中国的吸引力。
罗伯特·威廉·福格尔教授以75岁的高龄,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这样解释自己的理由:“中国的经济规模非常大,在全世界都属于前几位,经济增长速度也非常快。我相信,在今后的二三十年里,中国经济的发展会对全世界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我一定要来中国!”(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