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坎帕拉11月8日电(记者陈才林)中国科学家蔡述明8日在乌干达首都坎帕拉南郊蒙永约开幕的国际《湿地公约》第九届缔约方大会上,荣获2005年拉姆萨尔湿地保护科学奖。
这次会议将湿地科学研究最高奖授予67岁的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以表彰他在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研究中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作为中国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政协副主席、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蔡述明在全国政协会议期间多次发表意见和建议,呼吁国家保护湿地和重视湿地的生态建设。他的湿地保护提案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中国全国人大有关湿地立法条例的基础。
伊朗的内扎米·巴卢奇博士获2005年拉姆萨尔湿地公约管理奖,日本的中村玲子女士和澳大利亚湿地中心分享2005年拉姆萨尔湿地公约教育奖。
第九届《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为期8天,其主题是“湿地与水——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来自146个国家和地区、国际机构以及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代表近千人参加大会。拉姆萨尔奖设立于1996年,每三年颁发一次。1999年首次颁奖,今年是第三次。(完)
【新闻背景】《湿地公约》与“世界湿地日”
新华社北京11月9日电(记者张忠霞)1971年2月2日,一个旨在保护和合理利用全球湿地的公约《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在伊朗拉姆萨尔签署。这项公约旨在保护和合理利用全球湿地。
为纪念这一重要国际公约的签署,并提高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1996年《湿地公约》常务委员会第19次会议决定,从1997年起,每年的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
目前该公约已成为国际重要的自然保护公约之一,1000多块在生态学、植物学、动物学、湖沼学或水文学方面具有独特意义的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中国于1992年加入这个公约,并于当年通过申请将首批7个湿地保护区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国家林业局还专门成立了《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通过广泛的国内外合作提高中国湿地保护的履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