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举行的首届全国矮败小麦育种技术研讨会上,我国小麦育种专家、中国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刘秉华呼吁,我国应设立矮败小麦研究专项,组织全国各主要麦区优势育种单位,以矮败小麦技术为核心,吸收分子育种的最新成果,通过信息共享、材料和群体交换,选育适合不同生态地区、满足不同需求的小麦新品种,全面提升我
国小麦育种水平。
据介绍,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小麦遗传育种取得了长足发展,采用传统育种技术育成了2000多个小麦新品种,为我国小麦生产做出了突出贡献。目前,我国生产上大面积种植的主要小麦品种的产量与世界上同类生态区相比,已具有较高的水平,品种的品质、抗性也取得了明显改进。然而,在此基础上要想进一步提高品种的产量、品质和抗性将越来越困难,近年来我国主要麦区在育种上的缓慢进展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究其原因,现有常规育种技术在方法和手段上局限性大、对种质资源的利用率低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据刘秉华介绍,矮败小麦是具有矮秆基因标记的太谷核不育小麦,既保留了太谷核不育小麦雄性败育彻底、不育性稳定、异交结实率高的特性,在应用时又无需对育性进行鉴定,而且轮选群体株高容易得到控制,因而是理想的轮回选择工具。利用矮败小麦轮回选择育种技术,已经育成了轮选987等一批综合性状优良、产量有较大突破的小麦新品种(系)。中国农科院院长翟虎渠表示,就小麦单一的育种技术召开一次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并不多见,这说明有关方面对矮败小麦技术的高度重视。随着现代作物分子育种技术的发展,矮败小麦更显现出它独特的优势。将矮败小麦轮回选择育种体系与分子育种体系进行整合,利用转育成矮败小麦的大面积推广品种做轮回亲本,可以有效地解决分子育种体系中大规模的杂交、回交的难题,能够创造大量的具有目标性状的导入系,大规模地挖掘现有种质资源及近缘种属中与产量、品质和抗性有关的基因,并组成轮回选择群体,实现多个目标基因在优良遗传背景下的聚合,从而大幅度地提高小麦育种效率。
记者了解到,目前“矮败小麦创制与高效育种技术新体系成果”已经通过农业部组织的技术鉴定,鉴定委员会认为:“矮败小麦这个独特的遗传资源属国际首创”,“该项研究创新性强、实用效果好,发展潜力大,总体上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绿色革命之父、诺贝尔奖获得者布劳格博士将其誉为“小麦育种的革命”。美国科学院院士、世界著名分子育种学家、康乃尔大学教授Tanksley博士看中矮败小麦在分子育种中的应用前景,派人来华洽谈合作事宜。矮败小麦已经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展现了美好的发展前景。
本报记者胡其峰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