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9月6日电(记者 崔清新、刘铮、顾瑞珍)几位科学家5日在北京表示,科技界必须改革以“量”为核心的评估体系,否则因其所引发的浮躁学风和“科技泡沫”将阻碍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在参加全国政协“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专题协商会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佳洱说:“一个人一辈子能做成一两件了不起的事就很不容易了。科技创新重在质量,不能盲目追求论文数量。”
据统计,我国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的数量已居世界第五,但1994年至2004年十年间每篇文章的平均索引率却排在第120位之后。他说:“攀比数量统计的做法不仅使科技人员忽视对重大科学技术目标的追求,还容易引发学风的浮躁。”
SCI是美国一家文献检索机构的论文数据库,收录在全球6000余种杂志上发表的科学论文以及对论文的引用数据。我国各高校和研究机构在1995年后竞相将SCI指标上升为衡量科研机构和科学家学术水平的一把重要的尺子。
美国物理学会期刊总编马丁·布鲁姆曾指出中国论文质量下降的问题。该期刊透露,在过去十多年中,来自中国的论文数量大幅增加,但质量却在降低。
全国政协常委张涛说:“由于科研活动远离经济与社会实际以及立项和评估中的问题,出现了大量的科技泡沫,导致我国在国际科技总体实力竞争中长期处于弱势。”他指出,每年国家统计的数万项科研“成果”中,百分之九十以上无实际价值,形成了大量的“科技泡沫”。
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冯培恩说:“我国不少科研院所和高校在人才评价中只看重科研成果数量而不注重其质量和科学意义,导致科研人员急功近利,为获奖和晋升而搞‘短、平、快’,成果得不到转化,甚至还催生种种学术不端行为。”
近期我国乃至世界科学界发生的几件事无不与学术评价体系有关。震惊中外的“汉芯事件”以上海交大撤销陈进微电子学院院长职务、解除其教授聘用合同而收场。不少专家警告,要警惕韩国“黄禹锡事件”在中国上演。
今年年初,中国科学院宣布其研究生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对学生发表论文数量不再做统一量化要求。中科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介绍说,全院统一的论文发表数量的要求并不符合各学科专业的实际,单纯追求文章发表可能会忽视、偏离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由于科学技术的评价具有很强的导向性,陈佳洱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联手深入调研现行评价体系中的各种问题,针对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工程建设的不同特点,制定符合各自发展规律和特点的评价、考核与奖励的新办法,营造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文化大环境,推进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完)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