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巴基斯坦宣布成功试射了一枚射程500公里的巡航导弹,而且这次试射没有按照核安全机制事先向外界公开,足见巴方对此的重视。
关于巴基斯坦巡航导弹是否有中国导弹的影子,争论颇大。我的结论是:巴基斯坦有的,我们一定有;巴基斯坦没有的,我们不一定就没有。
中国关于巡航导弹的研制。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经过30多年的研制,目前已经成为真正的夺命利器。
我国的巡航导弹研制,突破的数道难关。
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研制,首先要解决巡航导弹的基础理论,如小喷气发动机、地形匹配、导航、图象识别、飞行控制、电子信号收发等。这些理论研究很快获得突破。进入上世纪90年代,我国电子、半导体制造技术飞速发展,成功掌握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加工、数据压缩、高速处理器等技术,因此,除了小喷气发动机,其他的核心研究成果在上世纪90年代都进入使用化阶段。此时,我们就已经拥有了射程在1000公里内的巡航导弹(型号不详)。
此时,为了提高射程,发动机和卫星导航成为制约我国巡航导弹发展的瓶颈。
我国通过自研和分析击落的美国“火蜂”无人机,在上世纪70年代就掌握了小涡喷技术,而为了实现大射程,必须要小涡扇。
我国小涡扇的研制颇有传奇色彩,美国方面描述中国动用大量间谍以研究人员的身份窃取了“战斧”的技术,还有富有文学色彩的描述,“在西亚的沙漠上,有两匹骆驼踯躅而行,背上驮着两台运往中国的小涡扇发动机,这是从未爆的‘战斧’上获得的…..”。目前国际都公认,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未爆的“战斧”上获得的发动机,通过走私渠道,从巴基斯坦偷运到中国。
但不能说我们的小涡扇技术是偷来的,弹用涡扇比起寿命高达3000-4000小时的机用涡扇,技术指标要低很多,主要的难点在于小型化引发的问题。
我们的小涡扇在2000年前后获得突破,巡航导弹的射程此时就到达了1500公里以上。最新的成果是WS500,WS500的出现表明了我国小涡扇制造技术实现了系列化、规模化,从而使大批量装备巡航导弹成为现实。
卫星导航是与发动机同步进行的攻关,考虑到民用GPS的精度低,甚至有可能完全被切断,我们自主的卫星导航系统提上议事日程。成果就是“北斗”导航系统。“北斗”对于固定点的定位,精度在5米以内,但是由于采取应答机制,因此对于高速运动目标定位还是有较大误差。
“北斗”是纯军用机制的导航系统,这和公开宣传的正好相反。该系统的总师曾经呼吁国内开发与“北斗”配套的民用系统,以摊平“北斗”的研制、维护费用,谈何容易?
正在我们为巡航导弹精度担忧的时刻,又一次飞跃出现了。我国通过与以色列的军事合作,引进的“哈比”、“达利拉”等无人反辐射作战飞机。这些装备引进后,我们立刻对其自动飞控设备进行了反设计、仿造,对配套软件进行了反编译,获得与其核心源程序近似的源代码。这些技术的惊人效果,引发美国对此的关注,从而导致美以之间的龌龊。
“哈比”、“达利拉”的特点,就是可以在目标区上空长时间巡逻飞行,这对于我国巡航导弹来说,简直是梦一样的技术。有了长时间巡逻的技术,就可以不必依赖GPS等数据,而让巡航导弹自己在目标区上空寻找目标。
我国的主动雷达导引头、红外导引头、微光成像导引头,作用距离在5-20公里,视场范围正负15度―正负35度,如果让巡航导弹在横须贺上空飞一圈,那么,她肯定能找到值得她攻击的目标!!!!!
此时,我国的巡航导弹,已经成为绝对的“杀手锏”!二炮的DF,频频抛头露面,没有“留一手”的准备,能这么招摇吗?
目前,二炮的巡航导弹部队,据称不超过3个旅,除了战备值班,还有一个特殊的任务就是培养技术骨干,所有战位上均是军官或高级士官,为将来大批量组建巡航导弹旅做准备。
为什么不大量组建巡航导弹旅呢?因为我国目前巡航导弹技术还没有完全定型,还处于发展中,因此,还没有制式巡航导弹大批量生产。
最新的进展之一就是和批量生产有关,新装备研制要求是实现巡航导弹的模块化设计,将导弹划分为外壳、燃料仓、战斗部、导航模块、寻的模块、发动机等模块,便于导弹的批量生产和迅速升级。
这些研制要求很快获得落实,全新设计的弹体结构使油箱增大,而采用新的合成材料不仅重量轻、机构强度大,而且具有一定的防弹能力,导弹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射程提高了30%-50%。
2006年1月,美日针对钓鱼岛将进行大规模演习,其间美日海空力量将大量集结。据说与此同时,我们也将进行演习,目标就是美日战略核心要点,内容就是和航天力量配合,考察二炮部队的目标识别、干扰与反干扰、兵力展开、精确打击和战果评估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