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暴光的新飞豹生产车间
"飞豹"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一种双发串列双座超音速全天候歼击轰炸机,"飞豹"的设计单位是西安飞机设计所和西安飞机工业公司。"飞豹"的研制始于上世纪70年代,国内外的的一系列事件使我国开始研制并最终完成了"飞豹"的研制和生产工作,1998年它在珠海的首次亮相就引起了世人的关注,次年在国庆大阅兵的亮相更是使其声名大震,使国人为之骄傲。国外媒体认为其总体水平已经达到了美国80年代末的技术水平,成为当时中国最接近世界水准的军机。但随着服役的深入,“飞豹”的一些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如他的精确打击能力不足、探测技术落后、载弹量小等,但这一切随着一款名为“飞豹”A的改进型飞机的出现,使上述问题得到了非常大的改观,它甚至拥有比SU-30更出色的精确打击能力。并最终得到了空军的认可进入空军服役。
重塑豹身
“飞豹”A较之先前的“飞豹”在机体结构和气动外形做了许多改进,采用了北京航空工程研究所具体负责的全复合材料平尾,简化了平尾的工艺难度和成本,减重及强度和寿命提高了一倍,该所还负责了“飞豹”A的钛合金超塑成型双腹鳍(此前“飞豹”采用单腹鳍)使得飞机的稳定性和载荷得到合理调整。这也代表着我国的钛合金技术有了新发展。对平尾翼尖配重形式进行油画,改善平尾的颤振动效应,原来减重20%的目标提高到24%。垂尾前缘改用芳纶复合材料。经过35项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改进后,“飞豹”A空重减少了40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增加10%,航程也增加了。提高了可靠性和可维护性。局部涂敷了隐身涂料,为配合上述改进,西安飞机研究所研制出了国内最大的全机低速颤振模型;自主开发了应力分析求解、有限远整体求解等。
外形结构上,除了上述的单腹鳍改为双腹鳍外,还做了其他一些调整,如先前出于技术和成本的考虑而使用的三片式风挡使飞行员的视界受到限制,在“飞豹”A改用了全心的整体式圆弧风挡;另外被认为画蛇添足的翼刀也不见了踪影,除此之外从公开的图片来看“飞豹”A的坐舱也有了非常大的改进。重造豹眼
作为一款对地/海的歼击轰炸机,无疑它必须拥有出色的对地/海探测设备。而在“飞豹”A出现以前,这一直是“飞豹”的痛。“飞豹”A采用了607所研制的JL-10A“神鹰”脉冲多普勒雷达。取代了原先“飞豹”采用的单脉冲雷达。“神鹰”雷达是一种真正的脉冲多普勒平板缝隙天线雷达,对地模式相当好波束扫描可获得地面成像。一共有中程拦截、近距格斗、对地/海攻击能力、辅助导航等11种工作模式。具有边搜索边跟踪模式和多目标攻击能力。上视和下视搜索距离分别为80千米和54千米、上视和下视跟踪距离分别为40和32 千米,工作X波段。该雷达重点在于以毛士艺主持的“机械多普勒锐化处理器的研制”项目。1995年“神鹰”工程的原型雷达通过试飞成功,获得了我国第一幅机载实时DBS图象,在是试飞中实时的将雷达探测到的地面信号转换成图象, 2秒内即可输出在屏幕。2001年3月,机载多普勒锐化比例提高到了30:1,分辨率大大提高,也就是说试飞员可以能清晰看到山峡大桥,山沟,岩层等,但这一锐化程度还无法与美国相比,美国雷达这一比例早已经到了局部48:1、60:1的高分辨率。30:1的实际用途不大仍需进一步提高。此后,该雷达的性能不断提高,据称到2004年607所正在为该雷达增加合成孔径成像功能。海军对于这一真正的多普勒脉冲雷达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并十分重视、这一雷达对于迫切需要对地精确探测火控系统的空军也有重大意义。
豹心稳&豹爪利
"飞豹”诞生没多久就遭遇了尴尬——发动机问题。众所周知,“飞豹”采用两台英国罗罗公司的“斯贝”MK-202涡扇发动机。中国在70年代在引进该型发动机时曾计划国产化,并且已生产出样机且通过英方的测试。但这些发动机实际上是英国生产的零件组装而成的,国内并未完全吃透起制造技术。由于多种原因,“斯贝”发动机的国产化未能进行下去,在相当长的一端时间内仅能靠进口的几十台库存发动机来维持。“飞豹”A首先要解决“飞豹”的“心脏病”,我国在“斯贝”发动机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国产化,并运用大量成熟技术进行改进,着就是现在的“秦岭”发动机。2003年,“秦岭”发动机顺利通过评审。相对于“斯贝”,“秦岭”保持外形尺寸和附件布局基本不变,但着力提高涡轮前温度和减轻结构重量两个方面。可以说“秦岭”发动机的大规模生产,也就意味着新“飞豹”的批量生产。
同时,服役后不短的时间内,“飞豹”精确打击手段不足。该机对水面舰艇的打击主要依靠“鹰击”81/82反舰导弹、而对其他目标只能使用普通航弹、自卫武器依靠PL-5近距空空导弹,特别是那少的可怜的7个外挂点,在任务灵活性上存在不足。新的“飞豹”A的外挂点增加到了11个,并且在远有基础上强化了对舰攻击能力和对空格斗能力。据《简氏防务周刊》报道,“飞豹”A将可以携带中俄各种精确制导武器。如俄罗斯的KH-31、KH-29等,国产的武器可能包括国产巡航导弹,据称国产巡航导弹已于90年代初进入工程研制阶段,预计可在近年部署服役,如此“飞豹”A的打击纵深将大大提高。此外,航空报与2004年证实“飞豹”A可携带精确制导炸弹,可见“飞豹”A的打击能力已经得到空前提高。
落户空军
“飞豹”最初由海军和空军共同研制,但在项目开始后就遇到了麻烦,着主要是由于空军和海军的需求不同造成的。空军对于SU-24和F-111的并列双坐形式非常推崇,因为其在战争中将较多用于地敌地面目标尤其是坦克装甲车辆的打击,因此如何在低空/超低空跟有效地发现坦克这样的点目标是必须考虑的问题。并列双坐在这方面与串列双坐相比确实存在较大优势,并且由于成员交流方便,也更有利于适应复杂战场环境。而海军认为,“飞豹”将主要使用雷达发现敌水面目标,只要其具有一定的从地面杂波发现目标的能力即可,对于飞机本身的观瞄条件没有太多要求。并且海军认为,采用并列双坐将大大增加迎风面积,加大研制风险,因此坚持采用串列式坐舱。中国海空军之间的分歧大大的推迟了“飞豹”的研制进度,但真正使空军放弃该机的还是国内比较薄弱的技术水平。歼击轰炸机要对地面目标进行精确打击,必须具备很强的目标搜索能力,具有很强的下视能力的雷达和先进的红外探测系统是不可缺少的。当时,我国的电子工业显然无法提供这两种产品,因此空军选择了放弃,而海军坚持了下来,并按照“导弹载机” 的思路继续推行“飞豹”计划。
正如前面所说,“飞豹”A的探测系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可以说解决了雷达问题;再者今年来我国成功研制了多种新型吊舱。解决了上述的红外探测问题。另外我国通过外购和自产使我国的对地攻击武器有了较大提高,可以说基本解决了空军的疑虑,进入空军应该是顺理成章了。根据国内媒体公开的资料和图片,以及《简氏防务周刊》的报道可以看出“飞豹”A的确已经进入空军服役,如此“飞豹”A将拥有更广阔的舞台来展示自己。
后记
如今,中国空军开始实施转型,空军有“国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备”型转变;海军由“绿水”走向“蓝水”,并努力突破“第一岛链”;陆军则走精兵之路,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共同推进。在这种背景下,中国航空兵需要拥有大载弹量的新型攻击平台。从国外进口的SU-30固然先进,但价格昂贵无法大量装备;而国产的J-7、J-8属于第二代高空高速战斗机,在航程和载弹量上无法大幅提高,新型第三代战斗机为单发设计,虽然载弹量比较大,但航程难以提升,而且无法挂载大型攻击武器。因此,最适合担当这一重任的只有“飞豹”系列歼击轰炸机,尤其是改进型的“飞豹”更是大有可为,完全有能力闯下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书写属于自己的,属于解放军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