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克隆氏病诊治的几个问题
1.何为克隆氏病
克隆氏是一种病因不明的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本病可累及胃肠道任何部位,但以远端回肠和结肠最为多见,呈节段分布的全壁炎症。有纵行裂隙样溃疡、非干酪性肉芽肿和纤维组织增生,也可累及肠道外。男多于女,以腹痛、腹泻、腹块、肠梗阻和便血为主要症状,且发热、营养障碍、关节炎等。
2.克隆氏病怎样用中药治疗?
克隆氏病的中医治疗是辨证论治。要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分型证治。
(1)脾虚湿阻型症见大便时溏时泻,完谷不化,饮食减少,腹痛喜按,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腻,脉细弱。治宜健脾燥湿,化湿止泻。
党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山药15克,炒扁豆15克,陈皮6克,莲子肉10克,砂仁3克(后下),薏苡仁15克,桔梗6克,败酱草15克。
(2)肝郁脾虚型症见右少腹或脐周胀痛,痛则欲便,便后痛减,大便稀溏,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时发生腹痛、腹泻,矢气频作,舌质淡苔薄,脉弦。治宜健脾化湿,疏肝理气。
白术10克,白芍20克,防风10克,陈皮6克,茯苓15克,枳壳10克,乌药10克,炒扁豆15克,木瓜12克,薏米15克,炙甘草5克,地榆15克。
(3)脾肾阳虚型症见病久迁延,反复腹泻,黎明腹痛,肠鸣即泻,泻后痛减,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治宜温肾健脾,化湿止泻。
补骨脂10克,吴茱萸6克,肉豆蔻6克,五味子6克,益智仁10克,炒白术10克,茯苓15克,山药15克,薏米15克,炙甘草6克,黄连5克,地榆10克。
(4)气滞血淤型症见腹部积块,固定不移,腹部胀痛或刺痛,大便溏泻,胃纳不振,形体消瘦,神疲乏力,舌质紫暗有淤斑,脉细涩。治宜理气活血,通络消积。
炒五灵脂6克,当归10克,川芎6克,桃仁10克,红花6克,赤芍10克,乌药10克,元胡10克,制香附15克,枳壳6克,甘草3克,地榆15克,败酱草15克,红藤15克,土茯苓30克,藕节30克,水煎服。
克隆氏病
克隆(crohn)氏病又名局限性肠炎、肉芽肿性肠炎、慢性肠壁全层炎,是一原因不明的疾病。其主要表现为全肠壁的非特异性肉芽肿性炎症,可侵及胃肠道的任何部位,而以回肠最多见,多呈节段性分布。
1、病因
病因尚未完全明了。可能与感染、自身免疫、遗传等因素有关。
2、临床表现
克隆氏病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少数为急性起病。其临床表现、病情轻重多和病变部位、程度及病期有关。
(1)腹痛:是最常见的症状,呈间歇性发作,伴有肠鸣音增强,病变进一步发展,可出现不完全性肠梗阻,此时常有腹胀,甚至出现肠型。
(2)腹泻:大部分人有腹泻,大便次数与病变范围有关,多为软便或稀便,一般无肉眼可见的粘液、脓血。广泛弥漫性小肠病变可有水样便或脂肪泻,与进食纤维丰富的食物有关。病变涉及结肠远端时,常有里急后重,其表现溃疡性结肠炎相似。
(3)全身症状:体重减轻、贫血、低蛋白血症、水与电解质平衡失调及营养缺乏等。1/3病人有低热或中等发热,查体见腹部可有肿块、局部压痛等体征。
(4)肛门及直肠周围病变:脓肿、窦道、瘘管形成是克隆氏病常见的表现。
3、诊断
(1)青壮年患者,有慢性腹痛、腹泻、发热、右下腹压痛及肿块等临床表现。
(2)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数增多,可有血红蛋白降低、血沉加快。粪便潜血试验可呈阳性,如病变累及直肠和结肠可有粘液及脓血便。血清蛋白电泳及中ß2可升高。
(3)X线钡餐检查:主要的X线表现为节段性肠段受累、常以回肠末端及右半结肠为主,病变的肠粘膜皱襞粗乱,可见广泛的卵石样充盈缺损,肠轮廓不规则,其边缘可呈小锯齿状。部分患者可有瘘管及肠梗阻的X线征象。
(4)纤维结肠镜检查:可见粘膜水肿,卵石样隆起,伴有圆形、线型或裂隙样溃疡。两处病变之间肠腔可呈正常。有的病人可有肠腔狭窄及肠瘘形成。活组织病理检查可有助于诊断。
4、护理
(1)一般治疗与护理:处于活动期的病人应卧床休息,应进易消化、富营养、高维生素饮食。病情严重者宜禁食,可用全胃肠外营养治疗。注意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失调。贫血、营养缺乏者,予以补充维生素B12、叶酸及输血和白蛋白。
腹泻严重者,注意肛周皮肤护理,注意观察大便的性质和量及出血情况,及时与医师联系。
(2)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SASP)对本病有一定疗效,特别对结肠克隆氏病。此药口服后在肠内分解为5-氨基水杨酸,起到消炎作用。服药后可有恶心、呕吐、皮疹、白细胞减少等副作用。用药期间应定期复查血象。
(3)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此类药物可以抑制炎症和免疫反应,减轻毒性症状,可静脉用氢化可的松或口服强的松等。在用此类药物时必须按医嘱进行,不能随意加减、停服或因各种原因而漏服药。
(4)灌肠治疗:病变在左半结肠者,可用琥珀氢化考的松每晚灌肠治疗,也可试用其它中药灌肠,治疗方法详见溃疡性结肠炎。
(5)瘘管的治疗和护理:瘘管形成是克隆氏病常见的表现。内瘘可通向其它肠段或脏器,外瘘可经腹壁、肛周通向体外。肠瘘发生后易引起感染和消化液丢失,造成水、电解质平衡和酸碱平衡失调、营养障碍和肠梗阻。所以,肠瘘的治疗应包括纠正水、电解质失衡,补充营养,纠正贫血,控制感染和预防并发症。
①补充营养、纠正水与电解质失衡。
②控制感染、预防并发症。肠瘘后排出的肠液中含有大量消化酶,造成肠瘘周围组织糜烂、感染和出血。肠穿孔可致腹腔内脓肿、脓毒败血症,病人抵抗力低,容易使感染扩散,危及生命。吸引疗法可使肠液不外溢,不使周围组织糜烂、防止感染。一般用双腔管作负压吸引。要准确记录24小时引流量及其性质,保持瘘口周围皮肤清洁干燥,及时更换潮湿敷料。瘘口周围的皮肤,可涂一薄层氧化锌软膏,其附着力强,并有收敛和抗消化液腐蚀作用。
漏出的肠液腐蚀血管,可引起呕血、便血,或瘘管出血。在临床护理中,应仔细观察,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早做出相应的处理。经内科治疗无效者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但由于手术后复发率高,手术适应症一般限于有肠穿孔,完全性肠梗阻瘘管和脓肿形成或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和癌变时。
5克隆氏病的治疗
近年来,常用以下方法治疗克隆氏病:
首先,在活动期口服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 (SASP)2~6g/d,分4次服用,一般3~4周见效;维持量1~2g/d,一般口服1~2年。或口服5-氨基水杨酸(5-ASA)微颗粒,每次0.5g,每日3次,对结肠病变疗效尤佳。
另外,每天口服强的松30~60mg,10~14天以后渐减量,直至每日5mg维持。如用6-甲基强的松龙,开始每天给48mg,逐渐减至每日12mg,维持2年。不能耐受口服者,急性期可用氢化可的松200~400mg或ACTH120单位静滴,14日后改口服强的松维持。对直肠病变可用倍他米松5mg 或氢化可的松琥珀酸盐20~100mg保留灌肠,还可与SASP、锡类散等药物一起合并灌肠。
其他药物如:硫唑嘌呤每日1.5mg/kg体重,分次口服;也可口服6-巯基嘌呤,对慢性复发病人,疗程约1年;尚可使用环胞菌素A及免疫增强剂如左旋咪唑、干扰素、转移因子、卡介苗及免疫球蛋白制剂。采用灭滴灵、广谱抗生素及抗结核治疗者也有报道,但疗效评价不一。
本病半数病例最终需作外科手术切除病变肠段,5~10年内有部分病例可能仍需再次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