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2003年,被业界称为中国营销的“创新”年。一方面是中国公司在“与巨人共舞”的转型中,通过学习创新夺回更多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是跨国公司的中国营销策略开始新一轮“适应创新”。
其中最打眼的是,洋品牌一改当初“居高而入”、以品牌席卷中国市场的“高举高打”政策,而用低价、降价这些原本中国本土企业擅长的“中国功夫”,来迎合和争夺中国本地市场。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副教授胡左浩博士认为:“跨国公司大规模、持续地采取降价的营销策略是很难做到的,目前来看,对中国企业的总体影响也是有限的。”
而要应对跨国公司打出的“低价牌”,“中国本土企业则要反其道而行之。除了守住低端产品的优势,还应要积极地迈向中高端产品领域,从整体上提升品牌价值,以巩固并加强市场中的竞争地位”。
洋品牌缘何打价格战??《财经时报》:近几年,很多洋品牌纷纷降价或将产品线向低端延伸。最近的例子是麦当劳将其部分产品价格下调50%。你认为这是跨国公司为适应中国市场所采取的战略性策略,还是战术性的?
胡左浩:这些看上去是单个跨国企业的经营策略和经营行为,实际上背后有其整体规律。
中国国内市场十几年来迅猛发展,各层次的市场规模都迅速膨胀,使得很多跨国公司开始对中国市场的认识有了革命性的转变,即不仅把中国作为生产、加工、出口的基地,而且还作为一个重要的销售市场。有的跨国企业甚至已把中国作为其重要的全球战略性市场,比如摩托罗拉、诺基亚、大众汽车等等。
《财经时报》:这就需要在占领高端市场的同时,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胡左浩:是的。如果把中国市场作为战略性市场,就需要对原有的经营战略做出调整。
首先是在强调追求利润的同时,必须扩大市场份额,换句话说,量得上去。这将有利于生产规模的扩展、成本的降低和总体利润的上升。因此,跨国公司希望做一种战略性市场覆盖,包括中高层收入人群和中低层收入人群。
由于中低档收入人群在中国非常庞大,关键是他们也已有了一定的消费能力,有了新增的市场需求。从未来战略竞争的考虑,跨国企业也需要把价格降低,以满足中低档需求。
当然也还有一个可能,就是价格的大众化回归。类似麦当劳,在当初进入中国时的品牌定位和目标市场规模有限,使之将其产品超高定价。随着门店数量大量增加及消费者接受程度与需求的变化,它逐渐回归为大众日常消费品。
大规模、持续低价策略不会长期而为
《财经时报》:你认为中国企业在国内市场以低成本加模仿快速学习夺回市场,是否也成为洋品牌低价战略的外因?
胡左浩:竞争因素的确是重要的因素之一。竞争的压力使很多企业不得不走低端产品。一些消费品行业,如手机、化妆品,不仅有国内品牌的竞争,也有外国品牌之间的竞争。特别是国内品牌近几年崛起,使得市场的竞争格局也在不断变化。
另外,从营销策略讲,一些跨国企业的低价营销目的在于,让中低端品牌的竞争对手疲于应付,使一些国产品牌没有精力在高端品牌领域与其竞争。特别是近年来,跨国企业通过收购本土品牌来与国内企业进行低端市场的竞争,这样既不影响其原有的品牌形象,同时用中低端的其他品牌进行竞争,应该特别值得关注。
《财经时报》:用降价来打击竞争对手的负面作用很多,你认为这股洋品牌的“降价风”或者说“低价风”能这么一直刮下去吗?
胡左浩:我认为外资品牌大规模、持续的降价是很难做到的。
首先,从消费者心理看,人们有一种品牌和价格的联想惯性。同样一款价位较低的产品,消费者会更倾向于购买国产品牌,因为可能会有更高的性价比。而低价的外资品牌通常会让人感觉是积压产品或是淘汰产品。
第二,是渠道的原因。中国大众市场也就是中低档市场的竞争尤其激烈,而跨国企业在本土渠道的建设方面显然不如国内企业,无法有效到达消费者是一个致命伤。虽然外资品牌也在改变,但这还需要时间。
第三,外资品牌的很多成本,如研发、人力成本都要高于本土企业,成本上相对处于劣势,也会影响其低价的长期执行。
本土企业应对策略:反其道而行之
《财经时报》:这么说来,跨国企业的低价营销策略对中国本土企业的影响应该是短期的?
胡左浩:这很难下一个通用结论,目前看,应该是有限的。但不排除有的行业、产品,面临的挑战更大。
《财经时报》:本土企业在应对策略上需要进行怎样的转变,把握哪些关键因素呢?
胡左浩:我想对本土企业来说应该注意几点:
第一,成本优势仍然是利润之本。占据成本优势,即使价格下降也仍然可以获得利润。特别是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市场,应当可以通过规模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第二,中国很多企业和品牌已经做大了,像波导、TCL、雕牌洗衣粉等等,这些较大规模的企业,在对待部分外资品牌的低价竞争上,应采取反其道而行之的策略。
最好的方式就是在自己的基础上“往上走”,向中高端产品领域竞争,向对方的优势进军。这样的好处在于通过做高端来树立品牌,提升品牌价值。在巩固中低端市场地位的同时,也争夺部分高端消费者。
另外,在管理体系、制度规范、渠道控制等管理的基础领域上下功夫。从长久的竞争来看,这些是开展营销战略的后盾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