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市场“死档”不断增多,与我国人事制度改革及人才市场的收费、管理等密切相关。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各人才中心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死档”。曾经决定着中国人命运前途的人事档案风光不再,越来越多的职场觅岗人,对档案已经持不在乎的态度。
弃档愈演愈烈
来自数据表明,目前该市场存有3万余份档案,但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寄档人员或用人单位缴费,其余档案没人认领。
福建某高校毕业生小罗告诉记者,自己于2001年毕业后,档案转到了福州某家人才市场,但至今还没有缴过费。他表示,刚毕业时对档案关系较为重视,但每年的存档费要600元,因此就没去缴;现在自己在一家私企上班,感觉到档案无关轻重了,故而几年来的存档费也都没缴。“毕业到现在我已经换了5家单位了,现在档案到底到哪儿去了,我也不清楚,等到有用的那天再说吧!”说起自己的档案问题,小罗显得一点也在乎。
据调查,对档案无所谓的大部分是自由职业者。他们认为,商业社会中,用人单位不会太重视你的档案,考察档案不如考察现实的人,只要有完成某项工作的能力,用人单位是不会管你档案到底怎么样的。一位福建某高校毕业生小刘告诉记者,上面写什么东西自己都不知道的档案,除了存档交钱外,没有任何用处,反而是一种束缚。在外谋职只需带上毕业证及相关证书就行了。
随着人才体制的改革,档案已不再是困扰人才流动的问题,特别是私有企业在用人时更多注重个人的实际能力,而不是过多依据档案记录。据了解,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把档案“揣在自己口袋里”。他们认为,无论档案放在哪里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反倒不如放在自己手里省心,而且万一派上用场,十分方便。
弃档为哪般
据了解,寄档费是不少人纷纷弃档的重要原因。目前福建省大部分人才市场的存档费用在360元左右(此前是600元),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表示,它不仅是经济上的负担,同时也是心理上的负担,因为不管就业与否都要承担这笔费用。他们认为只是单纯寄档再加出一些简单的证明,付出如此之高费用实在不值得,所以选择了“弃档”。福建省有关专家认为,对于刚步入社会的大多数毕业生来说,经济难免捉襟见肘,因此费用是非常敏感的事。
现在许多人认为,工作岗位与人事档案之间的依附关系不大,档案已成可有可无的东西,故而随便丢弃。重实际能力不重档案记录,导致了个人在流动或工作转换中由于档案转递手续繁杂而放弃档案。于是,出现了有的人离开原来所在城市多年,工作地点换了好几次后,档案放在哪里自己都搞不清。
有关人士指出,在过去,档案是组织部门考察了解干部的工具。现在,档案的内容不足以成为用人单位选拔和使用人才的依据,更多的作用转变为提供相关的人事服务,如出国政审、婚育证明、职称评定、办理社会保险等。
除了本人自动放弃档案,“死档”的增加还与目前档案的管理不规范有关。据了解,按规定,流动人员的档案只能由政府人事部门人才服务机构来管理,但实际并不是这样。在我国许多地方,可以存放档案的机构除了政府人事部门的人才服务机构外,还有劳动部门的职介中心、各行业成立的人才中心、外企人才服务机构等。同时,进入档案的内容越来越少,档案不能满足用人单位了解和掌握一个人全部信息的要求,特别是缺少反映当事人综合能力、素质和有权威部门认定的业绩考核资料。故而,才使得档案变得“可有可无”。
据了解,我国在档案管理上规定,档案保管单位不能随便销毁、故意丢弃个人档案。也就是说,就算档案当事人不缴费,人才机构还得对其档案妥善保管。正是因为这一点,许多人认为,存档收费的前提是提供服务,现在用不着这些服务,故而也不要花心思去搭理档案的事情。这部分人是等到需要用到档案时,才到人才中心补交拖欠的存档费。
弃档隐忧大
档案真的就“可有可无”,可以随便丢弃吗?人事部门有关人士指出,一个人的档案作为记录个人经历、政治面貌、品德作风等内容的文件材料,发挥着凭证、依据和参考的作用,很多手续绕不开档案这一关。
特别是大学毕业生,他们将要面对的转正定级、职称申报、办理养老保险以及出国、升学、结婚、生育等都没办法离开档案。对此,人事部门提醒“潇洒一族”们,档案功能在现代社会的淡化,绝不代表着它是能够随便丢弃的“身外之物”。有关人士指出,将自己的人事档案随便丢弃不闻不问的做法,十分不明智。
专家指出,“人档分离”是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的一种趋势,但不会取消档案制度,因此,“人档分离”不代表档案能随意丢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