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影星带动潮流的年代,那么,到了八十年代,情况就有些不同了。因为随着时尚工业发展的逐渐成熟和时尚文化的日益普及,也令置身其中者的名字渐为人知,除了时装设计师,还有超级名模(Supermodels)。
超级名模无疑是经济繁荣的产物,不但给美丽工业增添诱惑,也成为当时的社会文化现象。她们的派头不逊于名媛淑女,收入更不亚于当红影星,作为名气、财富、权力和美丽的象征,她们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年轻kk都在30岁以下,所以,她们成为男人们掠艳的目标,也成为邻家少女们的梦想职业。
当然,要成为“超级”,除了一副天生衣架子的身材外,还要有比一张姣好面孔更多的东西,那就是可以在摄影师镜头下展示千变万化的表情和姿态。正如KarlLagerfeld对他的女神ClaudiaSchiffer的评价般:“她有一万个表情和一段跟摄影机的情缘。”因为只有这样,走下天桥的名模们才有机会被邀请拍品牌的形象广告,而这些经常在时装杂志或电视或高级场所出现的广告,不但令品牌形象深入人心,更间接提高了名模的知名度和身价。
所以,在当时时装工业的蓬勃发展下,设计师或品牌都不惜工本,务求争取超模演绎作品,于是,在水涨船高下,有时一场30分钟的独家时装表演,收入竟高达两万美元;而签下一份名牌化妆品代言人的合约,百万美元也就稳稳当当入袋。九十年代初时尚圈流行一句话,很能反映当时超模的身价和身份,以不断将头发变色而出名的LindaEvangelista曾对来催她工作的人说:“如果一天酬劳少于一万美元,就别叫我和Christy起床。”
是谁造就了超级名模呢?当然是模特儿经理人公司。但有几位设计师的名字是不可忽视的,其中之一就是于1997年夏天在美国迈阿密被人枪杀的意大利设计师范思哲(GianniVersace)。
他不但出巨资把当时最红的名模独家据有,令其身价倍增,像ClaudiaSchiffer、ChristyTurlington、LindaEvangelista、CindyCrawford、NaomiCampbell、CarlaBruni和HelenaChristensen等,皆是他的产物,而且他那些艺术品般的衣服也确令一些平凡者穿出了“星味”和“名堂”,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今天红透半边天的依莉莎白·赫莉(ElizabethHurley)。
这位九十年代初还默默无闻的英国演员,在1994年出席男友休·葛兰(HughGrant)任主角的电影《四个婚礼一个葬礼》时,就穿上范思哲一件以一排金色大别针装饰的吊带黑色晚装而大出风头,为她赢得著名美容品牌雅诗兰黛逾百万美元的合约。
KarlLagerfeld是另一位超模浪潮的推波助澜者,他在1983年出任Chanel设计师时,就跟外表典雅高贵的InesdelaFressange签了一纸七年合约,作为该品牌形象代言人,令她成为法国最高薪名模,其地位更跟国宝级女星嘉芙莲·丹露、碧姬芭铎齐名。
(21世纪经济报道吕书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