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一句老话,远比任何旁征博引的分析更深刻,太阳底下无新事,所有我们经历过的、自以为史无前例的事,早有我们的先人轻描淡写地进行了精辟的概括。 例如孙俪的“资助门”事件。这事件眼看越演越烈,其中最令人瞠目的,是那个受资助的24岁的“孩子”的表现,是他,率先单方面与媒体接触,称自己被称为“不如宠物”;是他,抛出一封封公开信,语焉不详地揭露所谓真相,在公开信里,甚至有这样的字句:“若有一天SL姐姐需要对外公布或她同意对外公布时,我绝对配合这是我对她的尊重!因此,我将写给您的信自己也保存了一份,恳请您谅解!因为SL姐姐正处在事业的高峰时期,她的身份是一位明星!”是他,在论坛上注册了各种名字,为自己辩护及举证;是他,拉出自己的母亲,来证明自己一向节俭,并没有乱花钱。一出戏接着一出戏,快要惊掉了我们的下巴。 他并不尊重她,并不感谢她,甚至时刻留着一手,准备对她不利。他打心底里认为,她资助他,是活该,她活该有钱,活该分一点给他,而且,分的那一点,对她来说又不算多,更加决定了她的活该。有人将这一切推给社会、推给贫富差距,有人认为,既然是资助,就要言而有信有始有终而不必要求结果,不必要求回报,有人认为,“资助贫困生不应该以压抑人性为要求”,有人认为,“资助并不是道德优越感和侮辱被资助者的通行证”。 哪里有那么深刻?那么复杂?我们的先人简单地说:“一升米养恩人,一斗米养仇人”。 无比正确。或许,在路上遇到穷人,给他一升米,而后绝尘而去,他一辈子感激铭记,在生活里与需要帮助的人发生联系,给他一斗米,又一斗米,偶然有一天,没有再给下去,他就从此记恨在心。接受了一升米的人,因为接受的少,因为完全可以不需要回报,于是不必寻找理由为自己开脱,为自己的处境开脱,受得轻松,受得愉悦,于是酿成了恩情,接受了一斗米的人,时刻被自己提醒着,这是要还的,是要回报的,结果越欠越多,越来越还不起,还要时刻恨自己,恨自己的处境,恨自己的接受帮助,这些感触没有个正当的合理的出口,只好打了包,全部转嫁,全部送还给那个恩人———她活该,她活该照别人的样子做了一次人性试验,却没充分考虑到温度湿度的微妙影响,以为会和别人一样,试出一个好结果,结果全盘失败。他恨自己,恨自己的处境,但恨也没有用,只好把这恨顺手用给任何一个人,哪怕是伸手拉他的人。他只要恨本身,不管是恨什么人,而一个与他发生长久联系的人,当然是最好的恨的对象。 所以,这不是社会新闻,甚至不是新闻,这只是一次人性展览,这展览,已经开始了几千几万年,还将继续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