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季去世,有网站做 “马季的主要作品你最喜欢哪部”调查,最多人选的竟是最不像相声的《五官争功》,比那段著名的《宇宙牌香烟》多出一倍选票!不免心下黯然:或许,这就是电视给观众灌输的相声形象,这就是电视时代人们对马季的印象……
像我这样出生于1960年代后期的听众,最早知道相声是通过收音机。我们最早听到的那些相声,绝大部分都是马季、唐杰忠说的——《英雄小八路》、《老站长》、《海燕》、《友谊颂》……那个年代,侯宝林和马三立都还没有解禁,大家生活也都过得很严肃,要想笑,只能指望听马季,因为他说的都是“主旋律”,是“歌颂相声”,生存的理由还算充分。现在有人提起“歌颂相声”可能会轻视,可是你看这些年,有几个相声演员能把歌颂类相声说得不肉麻,还能让人哈哈大笑?马季当年那些段子,绝对比今天某些所谓的传统段子和创作段子要可乐得多!可以说,他和唐杰忠是开放年代以前唯一一对能戴着镣铐跳舞、且游刃有余的笑匠。无论出于何种原因,他们相声的存在,都在那个悲剧时代,极大地满足了人们为对笑的渴望。
到了1980年代,文艺日益进入解冻期后,我们才发现,原来在遥远的1950年代,马季已经留下了像《打电话》这样的自创经典了,他的传统段子《找堂会》也是我听过的同类型段子里最耐听的两个版本之一。现在人们品评马季的相声,多喜欢拿他和侯宝林以及马三立这两位大宗师对比。表面看这有一点不公平,其实也说明公众是认可他的“准大师”地位的。在整个1980年代,乃至更长的一段时间里,侯、马以外,相声就要听马季、姜昆了,别的艺人再好,也只能算“奇兵”,这基本上已是公众流行的看法。这一方面,固然有首都的地缘性在起作用,另一方面,也跟马季多年的舞台成绩分不开。
《宇宙牌香烟》是马季真正被公众理性认可的最后一个经典。这之后,因为年龄,也因为电视对相声表演的束缚日益增多,电视上的马季,呈现出下滑趋势。马季的相声听多了,会觉得他有点对所处时代过于“媚”。可话说回来,要不是这样,那还是马季的“歌颂相声”吗?要不是这样,它们还能在那么长、那么复杂多变的当代历史进程中,为大家兑现出笑的前提吗?既然文艺脱离不了它的时代,又何必再苛求艺人呢。
走好吧,马季。在这个连相声都开始变得有点酷也有点“恶”的时代,连同我们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