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关于《镜花水月》的报道,不少媒体都说孟京辉这个戏会让观众看不懂,甚至说“谁要是看懂谁就白来了。”不知道是不是受媒体的影响,昨晚演出刚一结束,观众席中就有人大声问道:“没看懂!能给解释解释吗?”其实媒体引用老孟这个话不免有点断章取义,本来的意思应该是说,这个戏不是要让人看“懂”,而是要让人看出点“感觉”来,“谁要是没看出点感觉来谁也算是白来了”。像西川就看出了一个“莫名其妙的感觉”,而每个人也应该都会有自己的感觉。 懂不懂真有那么重要吗?陈建斌第一次看孟京辉导演的小剧场话剧《等待戈多》时感觉“我们这帮新生都傻了,完全看不懂”,孟京辉的《我爱×××》当年演出时,曾经有个女观众突然站起来,愤怒地撕碎节目单,扬长而去。而这些难道就能否定这些戏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如果我们今天还仅仅以“懂”或“不懂”作为评判艺术作品的标准,是不是太过陈旧和封闭?难道非得导演让哭就哭,让笑就笑才是好戏?那实验先锋戏剧和当代艺术多年试图唤起人们独立思考、质疑现实的努力也算白费。伏尔泰曾说:“尽管我不同意你说话的内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对待当代艺术和先锋戏剧,这话同样适用。再说,我们干吗那么着急“弄懂”一部艺术作品,其实有些东西,真应该花点时间慢慢琢磨品味,就像小孩子得了块糖,每天偷偷拿出来舔舔才觉得甜。 其实,孟京辉在导《琥珀》那样的商业戏剧和《迷宫》、《魔山》那样的儿童剧时,并不轻松和自由,他的后面站满了眼红心急的投资方、各怀鬼胎的合作者、冷眼旁观的媒体和他必须为之负责的受众——花了钱的观众或是祖国的未来。这样的戏确实好懂。而这一次,他几乎可以称得上是“轻装上阵”,没什么特别压力,连玩带闹的按照自己的兴趣创作出一个不太在乎别人感受的东西。甚至可以说,在排完儿童剧之后,老孟似乎更回归到一个孩子的状态:开放、好奇、自我、爱谁谁。 《镜花水月》使我们又看到了那个满脑子古怪想法的孟京辉。他曾经是个艺术青年,如今成熟了些,但还没老,因为还充满着好奇和热情,不断尝试和探索,不怕误解和漫骂,不怕别人不懂不理解。正如他曾经表示过:“我在努力做先锋,我在努力做自己能做到的。六十多岁的时候,如果有人说我是个老顽童,每次拍戏都瞎胡闹!那我会觉得,这是对我最高的评价!我愿意永远胡闹下去!” 而我们喜欢老孟,不就是喜欢他这股子满不在乎又才华洋溢的劲儿吗?只是,我们是不是还热爱艺术,还有一颗孩子般开放、好奇的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