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的人怎样转化成外向的呢?
性格由很大的一部分是由基因遗传的
但是,也不是说就因此而无法改变
内向的人一般由以下几种原因
一是,胆小,不好意思在人多的场合开口讲话
一是,自卑,觉得自己不够好,害怕说错
一是,自己本身喜欢安静,独自一个人
你如果不喜欢自己的内向的性格,我觉得你可以看看自己属于哪种类型
如果是第一种,仅仅只是胆小,那么,你可以多给自己一些机会,在人多的时候多发言,时间久了,就自然习惯了
如果是第二种,我觉得,首先要自信,这当然给靠自己的训练和有意识的提醒
第三种的话,未尝不可,性格其实没有绝对的好坏,多少名人都喜欢独自一人,为何要和大众一样呢?
一个朋友在高中时因为学习平平总是感觉自卑,也不善人际交往,朋友总是那么几个,后来因为考入大学时,她的成绩高出招生分数线的几十分,因此在大学里她成为了优异生,从此她变得乐观开朗,得到很多人的关注,朋友也多了很多,性格发生了90度大转弯,为什么呢?分析来看是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信心,当你脆弱或者沮丧时请记告诉自己我能行!一个人如果自信一切都皆有可能。
只要稍稍注意一下我们周围的人,我们就能对他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产生大致的把握。社会问题上,你是激进的,还是保守的?生活态度上,你是乐观的,还是消极悲观的?在对待金钱方面,你是大方或者吝啬?在处理生活事务时,你是偏见的,还是正义的?在与他人交往时,你是自卑的,还是优越的?我们每个人都有特定的性格特征,这些特征都不是短时间形成的。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形成了一套自以为合适的模式,现在这套模式已经像我们的皮肤或毛发成为了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整体上看来与我们是相当和谐的。假如你平时不太自信,在别人面前很少发现自己的意见,工作起来中踏踏实实,你周围的人对你几乎没有什么深入的了解,可突然有一天,你十分自信、大胆地解决了一个大家都无法解决的难题,这时你周围的人可能会十分震惊,感到无比诧异。是的,我们的性格,我们期形成的一系列生活态度和行为风格具有一定和稳定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现有的一些状况是根本无法改变的。生活中的许多偶然事件都会改变我们的生活,甚至会改变我们的一生。在具体了解人格的特殊魅力之前还是让我们先回头探讨一下性格与我们上文中提及的气质的关系吧!
在现实生活中性格比气质更容易被人们所认识和把握。我们在日常教育中更关注性格的培养。父母及老师常要求我们从具体小事做起,规规矩矩地做人,认认真真做事,由此可见,性格比气质有更大的可塑性。由于气质主要是先天决定的,一般在我们的幼年已经变得相当稳定,我们常用天生是个音乐家天生是个科学家来表示对某些人的赞誉这其实反映了这些人身上存在某种气质特征。性格则与气质不同,我们可通过教育使其发生改变,我们常可看见一些人从责任心涣散变得责任心很强,也可见到一些人从公正无私变得私心很重。正由于这种变化的存在,我们对性格便有了不同的评价。在社会生活中,我们用一些公共的标准来评判别人的行为及态度,通过别人的表现便可形成对其好恶的情感反应。通常情况下,我们喜欢那些热情、诚恳、有干劲、易于合作、责任心强的人,不喜欢那些冷漠、伪善、孤僻、不负责任的人。这些公共的评判标准以法律和道德的形式加以规范。在有宗教的国家和地区常在教规、教义的形式得以体现。与性格相应的气质则不受这些评判标准的限制,我们不会对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者有什么不同的评价,正如我们的血型通常有A型、B型、AB型和O型四种,各种血型无好坏之分。
虽然性格与气质有诸多差别,它们之间仍然是密切关联的。通常情况下一个人的性格总是受到他的气质类型的制约,只是在有的人身上这种制约作用表现的明显,而在有的人身上这种作用表现的不太明显罢了。在日常生活中胆汁质者通常表现出易冲动、攻击性明显,常常凭感情办事,且在工作中精力充沛、认真负责,但常缺乏耐性,不能长期坚持同一种工作。另外多血质者在生活中常表现出乐观开朗、对人亲切,工作中干劲足、吃苦耐劳,但易于感情用事。所有这些都显示出了气质在个人性格中的痕迹,所以我们在考查个人的性格的同时不能忽视其气质的影响。
人的本性
人的本性是什么?早期有性善说(孟子),性恶说(荀子),性本无知无欲说(老子)。这个源远流长众说纷纭不一而是的问题,争论几千年了。
一向认为凡牵涉到人性的问题太复杂、太深奥,日常所见的善与恶的变幻又太迷离、太茫然,故而从未费心深究过。
因前年闹得沸沸扬扬的虐俘事件,耳濡目染了一些惨不忍睹的图文照片和报道,人的本性问题倏地缠绕心头,挥之不散了。联想到日军侵华时,也是烧杀掠夺,无恶不作,视我国民众的性命牲畜都不如。在多起近乎疯狂的屠杀中,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幼,被开膛破肚、作细菌试验的生物,甚至是新兵练习刺杀的标本,其行为比野兽还野蛮,比魔鬼还凶残!瞧那些施暴者,杀人时面不改色心不跳,还以此为乐。禁不住质疑连连:人与人的差别为何如此之大?某些人为何如此凶残?即便怀有深仇大恨,何不一枪了结?令他人遭受生不如死痛苦,同为肉长的心,怎能就安宁了呢?
带着种种不可思议的疑惑,从而思考起关于人的本性问题。
三字经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按此假定人的本性是善的,由于诸多外在因素影响,譬如生存环境,家庭学校教育,结交朋友好坏,或某一瞬间控制能力的偏差,方才表露出不同的善恶。人的性格原本就是多重性的,有阳光面,也有阴暗侧。正常情况下,理智往往起决定性作用。
古语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诠释为人的性格与生俱来的,是后天无法改变的。而另一种说法: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动物界里的弱肉强食、乱伦、生存竞争的基因尚残留在细胞里。意指人身上留有动物的本性潜伏其内,一旦生存条件重返险恶环境,恶的本性即会显露无遗,求生的本能将导致向恶方向发展。如此,人性本是恶的。
那么是否残忍者体内的动物性能比例比一般人高?故此引发的兽性亦强?
综观相熟之人,即便一母所生,遗传基因完全相同,且在同一环境成长,接受一样教育,吃相同食物,却仍然产生彼此相差甚远的性格。若此译意,人之本性乃先天而生?
现实中人性善恶不是一成不变的。某些横行霸道,作恶多端的恶人,一旦被法律制裁时,绝大部分悔之莫及,谆谆告诫千万别步入他的后尘。此时的人性发生了逆转,“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或许当恶的本性不能再为个体谋取利益,恶被摒弃从而呈现善的一面了。
参照某哲学家分析,把人性分为三层:第一层:生物性,偏于恶;第二层:社会性,善恶交错;第三层:精神性,偏于善。在此基础上推导出人性中有百分之九十偏向恶,百分之十偏向善。
细忖生活中能觉察的人的本性,实质是善恶并存与交织的统一。善与恶互相渗透着。仿佛没有单一的至善或至恶之人。所谓的善和恶仅仅相对而言的,受时间、地点、道德评判标准等条件制约。善与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时善时恶。显而易见的是在集体时可行善,独处时生恶;有人监督时善,失去控制时恶;身强力壮血气方刚时易恶,体弱衰老时从善。
或许人类已使自己远离了自然,于是本性愈来愈模糊不清了。科学进步,社会的高速发展,物质文明的背后却藏匿着厚重的沉郁与发泄的欲望。如此,恶仅为一种内心显露的表象而已。
抑或善与恶是这个世界的原有之分,它不光指人而言,世间万物都有善恶。行善或行恶均由外界所决定。
……
以上的种种困惑曾与朋友们讨论过,然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叙己思,没有统一答案。而我通过较长久的思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观念:甭管人的本性善恶,关键如何去选择和树立的问题。诚如一位朋友所归纳:人性,乃是处于动物性与神性之间的介质,是对动物性的克服以及向神性的靠拢,人距离动物越远就越文明,亦能越从善。
如此,在远离原始社会、置身二十一世纪的物质文明的时代,为了让精神也文明些,我们应存有起码的同情心,建树人与人之间少些冷漠,多些热情的理念。必要时伸出援助之手,给弱者一些希望与温暖。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换位思辨。不是有“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人人奉献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之说吗?若社会上多了宽容,少了不满,就会遏止和减少恶性事件的发生。说白了: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如果想使自己的心灵得以安宁,给下一代做个言传身教的榜样,应该把从善如流作为做人的准则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