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近冬日,汽车市场却因为接连的降价声变得热闹起来,但这无疑也增加了消费者持币待购的决心,一边是降价,一边是等候,市场博弈双方又在这个大局不够明朗的冬季车市开始角力———
商家降价压力很大
人们久盼的金九银十在平静中度过,可是,进入冬季的汽车市场却传来阵阵降价声,来自不同区域市场的降价消息接连不断。根据网上车市公布的数据,近来宣布降价的车型多达十余款,其中北京现代伊兰特1.6升手动标准型价格已逼近10万元底线,经销商报出的最低价格为10.08万元,这一价格比伊兰特的厂家指导价整整低了1.2万元。除此之外,奇瑞、爱丽舍、宝来、骐达、长城、天籁,甚至一直旺销的夏利,也开始卷入这场突如其来的降价风暴之中。
但是,有关人士并不认为这是降价风暴:“实际上这些降价都是个别区域经销商的行为,不构成真正的全面的降价,所以说降价风暴或者风潮,还为时过早”。
而更多的人则认为大范围的降价即将到来,商家的降价只是前奏。“其实,几乎没有按照厂家指导价卖的车了”,省会一经销商说,今年商家的日子都不好过,而厂家给的销售任务比较重,加上新车比较多,降价的压力很大。
甚至有专家据此预言,库存将在四季度很可能会爆发价格战。
消费者持币待购心理不减
“等了这么长时间,还是再等等”,省会王先生说,他早就有买车打算,但是也不是太迫切,所以一直等着降价,起码要等到降到自己的预期目标再出手。
和王先生持相同观点的不在少数。新浪网对“购车时机”做了一次调查。调查发现,消费者普遍认为第四季度是购车的最佳时机,其中,大部分消费者将预购车型是否还有降价空间作为首要标准。不准备在第四季度购车的消费者认为,目前汽车还有降价空间。在他们看来,汽车厂商在第四季度的大规模促销活动不过是吸引消费者的方式。
而近来的降价,则被越来越理性的消费者认为是见怪不怪的“小儿科”;“那是经销商小幅度促销罢了,甚至有些是假降价”。
等到何时是个头儿?记者做了个简单的调查,发现有持币待购心理的消费者大多认为年底会降,去年的经验表明,厂商往往在年底“甩货”。即使不降价,大有“再等几天也无妨”的决心。
有专家分析说,频繁降价不仅没有让销量上去,反倒让消费者顿悟,甚至认为汽车的价格空间还不小,而且贬值太快,只要耐心,就不白等。此外,更深层次的影响是,消费者开始对汽车价格的底线产生了怀疑,降价的预期被一味放大。
形成价格大战与否还看厂家
从以往看,形成大规模降价都是各个汽车厂家发起的,所以,降价潮能否形成,还得看汽车厂家。有市场分析人士指出,从以往看,厂家抢占份额和库存压力是发动降价的主因。从目前看,让厂家发动价格战的因素还不完备,虽然都有来自销量的压力,但是毕竟利润今非昔比,任何厂家都不敢轻举妄动。
从车型上看,近来降价主战场集中于中高级轿车市场。在20万元级车型区间内,一汽丰田锐志在上市之初,其颇具竞争力的价格就让不少人嗅到了价格战气息。但是各个对手都选择了产品升级来应对,马6和帕萨特以及君威等都已经或准备推升级产品。而在国产车30万元以上市场区间,只有奥迪和宝马在争夺,难成降价大气候。
事实上,上海大众宣布“飓风行动”之后,汽车市场并未出现大面积的跟风行为,与去年南北大众联手降价带来的惨烈价格战不同的是,多数企业纷纷宣布按兵不动。市场也未出现如去年一般的萧条,度过七八月份的销售淡季之后,汽车行业销量有了明显的回升,尽管有库存增加,但已与一年前的惨淡有着天壤之别。从厂家的半年报表中可以看出,上半年销量增长是多数主流汽车企业的普遍态势。尽管许多厂家随即调高了产销目标,但对于厂家和经销商来说,完成今年的销售目标并非遥不可及。
虽说降价是大势所趋,但在厂家和商家都元气不足的今年冬季,是否形成降价风潮,还是一个未知数,况且,对于厂商来说,降价是个多刃剑。(戈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