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军区某陆航团“黑鹰”直升机进出西藏墨脱时的情景
我军黑鹰直升机 资料图片
新华网石渠(四川)7月2日电(记者刘大江、谢佼)7月2日,解放军首次动用军用直升机在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上参与灭蝗行动,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和西藏自治区江达县的首战取得成功,前后为期10天,作业40余万亩次,基本控制住川、藏交界区域蝗灾。
四川省草原工作总站站长助理周俗告诉记者,这是军地联合行动,川、藏省区协同抗击西藏飞蝗的典范。行动的下一站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县。
6月30日,记者一行驱车前往西藏自治区江达县邓柯乡、四川省石渠县正科乡,沿途看见草场上蝗虫密度比飞机喷药前明显减少,草丛中不时可以发现倒毙的蝗虫尸体。在邓柯乡政府,江达县副县长刘忠宪拿出两个矿泉水瓶子,分别装有飞机洒药前后捕获的蝗虫。记者看到,洒药前捕获的蝗虫依然活蹦乱跳,洒药后捕获的蝗虫却已经呜呼哀哉。
刘忠宪说:“解放军和四川省无偿支援我们杀灭蝗虫,灭虫效果显著。”
执行这次任务的是成都军区某部陆航二团,动用两架先进的军用直升机,帮助藏区群众灭治蝗灾。副团长李翔介绍说,首站作业共飞行50余架次,喷洒农药30余吨。
“这次军队帮了地方的大忙。”石渠县洛须区工委书记罗布措说,2006年蝗灾最严重的时候,全靠人力喷洒农药灭蝗,干部群众戴着口罩,背着喷雾器,一平方米一平方米地杀虫。青藏高原白天紫外线强烈,太阳灼热难当,农药气味大,时间稍长,就觉得头昏脑涨,效率很低。
四川省草原工作总站监测科长唐川江说,由于青藏高原地形和气候复杂多变,加上作业区域海拔在3200米以上,军用直升机是大面积灭治蝗灾的有效器械,每个架次大约飞40分钟,可喷洒约8000亩,而人工喷洒每人每天最多10亩,“飞机作业40分钟,相当于800人集体作业一整天。”
周俗介绍说,这次军队飞机灭蝗涉及的3个县,是西藏飞蝗重灾区,2006年蝗虫最高密度每平方米达到6000余头。当地藏民土登绒波告诉记者说:“田地和草场上的虫虫多得搁不下脚,一脚踩下去,至少可以踩死几十头虫虫。”
记者了解到,军队飞机作业基本上可以控制当前蝗虫成灾趋势,但由于西藏飞蝗5份至10月份陆续出土,这次行动之后出土的蝗虫仍然需要加强控制。
新闻背景:西藏飞蝗身世神秘防治难度较大
新华网石渠(四川)7月2日电(记者刘大江、谢佼)近年来西藏飞蝗肆虐青藏高原,但其身世习性却依然神秘。专家认为,由于对西藏飞蝗的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很多领域尚属空白,因此对它的防治难度较大。
2007年来,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张泽华研究员带领课题组,与四川省草原工作总站合作,在四川、西藏、青海等地进行西藏飞蝗的相关研究。课题组成员、中国农科院博士生牙森·沙力说,尽管1963年就对西藏飞蝗进行命名,但目前对这一新型亚种所知较少,其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至今还是一个谜,甚至这一新型亚种是本土原生抑或外来的,学术界尚不得而知。
课题组成员、四川省草原工作总站监测科长唐川江说,西藏飞蝗属于我国发生的三大飞蝗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西藏阿里和昌都地区、四川甘孜州和阿坝州、青海等地,近年来暴发成灾,并有向四周蔓延趋势,主要危害青稞、燕麦等作物及牧草,给当地的农牧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关于西藏飞蝗的谜团太多。”牙森·沙力说,“青藏高原蝗灾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但是否为西藏飞蝗作祟,目前还没有确凿资料。”
“研究领域的空白给西藏飞蝗的防治带来较大困难。”课题组成员、四川省草原工作总站站长助理周俗说,西藏飞蝗近年来暴发成灾,和全球气候变暖、当地草原植被退化息息相关。他说,目前亟待加强对西藏飞蝗防治机制的相关研究,开发专门针对西藏飞蝗的生物农药,减少因大量使用化学农药防治带来的生态环境等负面影响,达到长效治理目的。现有的生物农药能否在青藏高原这样的高寒地带正常发挥作用,还需深入研究。
此外,国家有关部门对于西藏飞蝗,没有专门的防治标准,只能暂时性地参照其它两种飞蝗的防治标准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