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迹象表明,中国第一艘国产航空母舰即将面世。
外交部发言人秦刚3月8日在回答中国是否正在研制航空母舰时,并未一口否认。这是截至目前为止,中国官方对航母问题给出的最新答案。这是否等于中国默认了建造航母的事实?结合两会期间一位解放军中将透露的中国航母研制进展顺利,与早前国防科工委发言人肯定了中国具备建造航空母舰的能力,答案已经昭然若揭。
中国国防科工委主任张云川16日确定中国要自行制造航空母舰;而不愿具名的专家指出,据了解,中国起码要建造两艘航母,以便在东海及南海成立两国航母战斗群,中国目前已为自制的航母取名。
据台湾中央社报道,这位专家说道,目前中国在建造航母上有两个问题,一是技术,一是财政。在技术上,舰载机是一个难关。据称,中国方面将会获得俄罗斯的舰载技术;而中国军方从俄罗斯进口苏-33舰载机,也是为此做好准备。至于财政,随着中国大陆经济的日益发展,相信这方面也不会有问题。
中国建造航空母舰的话题讨论了快十年,其间除了对建造航母能力与进程的猜测外,还夹杂着“威胁论”的声音。西方国家将中国拥有航母,解读为通过武力解决领土争端、争夺地区主导权的手段。
日本《读卖新闻》在报道中国将造航母的消息时忧虑地说,这将增加亚洲国家对中国的猜疑,并可能引发地区军备竞赛。日本《SAPIO》杂志还刊登过一篇题为《中国海军的航母建造计划和日本的航母政策》的文章,指出一旦中国拥有航母,日本的海上运输线将受到威胁,并表示日本除了要加强与美国的合作,更需要考虑发展本国的航母。美国方面对于中国航母威胁的言论更是不绝于耳。
然而航母对于中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感兴趣的人应该想到:对海洋资源的依赖使得中国必须至少拥有一支足够强大的海军编队。与其说用来争夺地区主导权,不如这样说更符合实情:保障中国数以百万计的海外华人的权益以及这个国家数万公里的全球商品贸易与能源进口的生命线。
中国的国家利益比起二十年前变得更复杂和多元化。这个全球第二大贸易国每年的对外贸易已经占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六成。经济迅猛发展,对外开放程度提高,中国对外贸易和资源依赖程度自然也在急剧提升。
2006年中国原油进口量为1.4518亿吨,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石油进口国,同时也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在未来的十五年中,中国石油天然气需求增长会更加明显,预计到2020年,石油需求量为3.6到4.3亿吨,而国内产量只能保证2亿吨。此外,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目前已经达到万亿美元的规模,2006年的进出口总额更高居世界第三。大规模的对外贸易额在使国民经济加速发展的同时,也提高了中国经济对外依赖的程度,对外贸易情况可以直接影响到中国的发展。
中国对外贸易中绝大部分都是依靠海上运输,因此经济发展对海上航线的安全十分敏感,任何主要海上通道的阻断都会对中国经济造成严重打击。如果没有一支具有远洋作战能力的海军舰队,中国的海上交通线将十分脆弱。
此外,在这些海上航线的各个终点与中转站,都有中国数以万计的侨民,缺少军事外投能力的中国海军目前还无法保护他们。中国到目前为止,撤侨行动还没有动用过本国海军。
当一个国家有广泛的海洋利益后,就产生了对航空母舰的需要。例如泰国的“纳吕贝特”号航母,虽然在世界航母家族中是“小字辈”,但它打破了大国才有航母的“专利”。虽然航空母舰在中国的军事战略中并不是必要的,但是它的海洋战略和全球利益却需要航母。
另外在军事方面,由近岸、近海防御型向远洋攻防型转变,是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国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孙来燕曾提到,“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有三百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就目前的状况来说,中国海军的作战能力极不平衡,潜艇、驱逐舰及巡洋舰仅占总数的11%,其余大多是巡逻舰、扫雷、布雷舰以及数量相当有限的两栖舰艇。
现在中国海岸线上的防空能力就是在第一岛链以内,国土防御策略本身远不能应对急剧转变的战争模式和战争形态。中国需要将其国防战略的视角就覆盖范围扩展到可能发生国家利益冲突的所有领域和地理范围。
如果没有航母,一个大国只能通过岸基航空兵保证周边空防,很难具备中远程的防空能力。中国海军作为一支不断发展的海上力量,伴随着国家崛起必然会逐步突破以往的重重阻隔,向广阔的海洋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