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昆明7月9日电 在中国赴黎巴嫩维和工兵营第一批和第二批官兵中,“80后”占了70%以上,如果只统计士兵,这个比例将超过85%。
25岁的刘稣沉稳、精干、利落。
2006年3月,刘稣任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联黎)宪兵司令部宪兵分队长,成为第一个担任这个职务的中国人。
宪兵分队由7个国家的32名军人组成,其中年龄最大的45岁,年龄最小的就是刘稣。
上任第4天,刘稣就接到护送联黎部队副司令到黎以边境参加安全工作会议的任务。刘稣在最短时间内为所有人员办好了通关手续,随行的宪兵主管连连赞道:“这个中国小伙子不简单!”
胖乎乎的中国工兵营翻译兼通信官玛超,出国时刚毕业工作了半年。作为营里的“首席翻译”,玛超参与的外事活动是营里最多的。
“在对外交往中,我们要时时维护祖国和军队的尊严,也要处处传达我们的友好和善意。”一年多的历练,使24岁的玛超积累了不少“外交心得”。
玛超不仅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还擅长画漫画。刚到黎巴嫩不久,他就在联黎部队《利塔尼》杂志上发表了多幅反映维和生活的漫画作品。
到目前,玛超已为包括联黎部队司令克劳迪奥将军在内的10余名外国高级军官,以及30余名部门主管绘制了漫画肖像,成为联黎部队小有名气的“漫画家”。
中国赴黎巴嫩维和工兵营官兵虽然年轻,但他们继承了中国军队的传统和作风。
2006年8月6日11时55分,24岁的中国工兵营扫雷参谋周峰带着田祥福、朱浩两位战士,在弹药库旁的值班室办理交接班手续。突然“轰”的一声巨响,破碎的木板片迎面向他们扑来。
这是中国工兵营在黎以冲突期间唯一的一次官兵受伤。一枚交战方的火箭弹偏离了方向,落在了工兵营弹药库值班室侧背后的水泥T形墙上。爆炸的气浪将值班室完全冲毁,幸运的是没有殃及旁边的弹药库。
田祥福和朱浩的头皮被弹片划破,包扎处理后第二天就又去执行任务了;周峰则在掩体里休息了整整半个月——弹片钻进他背部肩胛骨下方深达两厘米,再深入一点就会伤及心脏。
6个月后,周峰随第一批轮换官兵回国休假。至今,那枚乌黑发亮的弹片还锁在他宿舍的抽屉里。
扫雷排爆是中国维和工兵营的主要任务,而战斗在扫雷排爆一线的大部分是1980年以后出生的年轻人。
马华22岁,袁波21岁,杨剑20岁……当在危险四伏的雷场上碰到这一个个脸上还留着几分稚气的扫雷兵,记者不由得肃然起敬。
经历了维和,中国赴黎巴嫩维和工兵营的“80后”官兵,认为自己最大的收获是自信,最多的变化是成熟,最深的感受是身上扛着沉甸甸的责任。(樊永强/刘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