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讯宫颈癌作为全球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二大杀手,其防治一直以来都是全球公共卫生重点领域之一。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新发宫颈癌病例约有46.6万,其中中国新发病例占28.8%,达到13.15万。日前,在中华预防医学会妇女保健分会主办的“2010年子宫颈癌高峰论坛”上,专家呼吁:要从源头上防治宫颈癌,还需在未来将应用疫苗的一级手段和筛查等二级预防措施充分结合。
世界范围内每年约有29万妇女死于宫颈癌,我国每年约3万妇女会因这种恶性肿瘤致死。我国最新研究也显示,30~50岁的中国妇女,高危型HPV总感染率为15%~20.8%,且存在发病日益年轻化的趋势。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对宫颈癌的预防手段主要依靠筛查和早诊早治。我国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在宫颈癌防治,尤其是筛查方面一直在进行积极探索,目前已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据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魏丽惠教授介绍,筛查是宫颈癌防治的一种积极有效的手段,发达国家的经验也已证明,开展对子宫颈筛查,宫颈癌死亡率能够显著下降50%。
研究已明确显示,高危型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是宫颈癌发病的主要原因,1991年,在中国科学家周健夫妇与澳洲科学家伊恩•弗雷泽的共同努力下,抗HPV病毒的疫苗研究取得了医学史上的重大突破,HPV 病毒样颗粒首次通过DNA技术合成,之后经过长达数十年的临床研发,2006年,预防性宫颈癌疫苗在美国上市,HPV疫苗的诞生,为全球众多女性带来了福音。随后,全球陆续有100多个国家批准了该疫苗的使用。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流行病室主任乔友林教授说,通过筛查等二级预防措施的加强,我国宫颈癌防治水平已经大大提高。一些探讨宫颈癌综合预防模式的试点项目已陆续在部分地区开展。中华预防医学会妇女保健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副主任王临虹教授提出:“除了强化筛查,政府的积极倡导、健康知识的普及以及未来疫苗的应用都将对全面提高中国的宫颈癌防治水平发挥积极作用。”
■文/林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