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国防科工委月球探测工程中心负责人以及有关专家就中国探月工程的路线图、目标和风险分析等回答了公众关心的问题
绕月探测工程(“嫦娥工程”)已正式转入发射实施阶段。为使公众更好地了解“嫦娥工程”,8月16日上午,国防科工委月球探测工程中心负责人以及有关专家做客国防科工委政府门户网站,就中国探月的路线图、目标和风险分析等方面的问题与广大公众进行在线交流。
绕月探测将有很多“第一次”:为月球拍摄三维立体照片,探测全月球表面的月壤厚度
什么是“嫦娥工程”?绕月探测工程(嫦娥工程)是一个完全自主创新的工程,也是我国实施的第一次探月活动。工程自2004年1月立项,目前已完成了嫦娥一号卫星和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产品研制和发射场、测控、地面应用系统的建设。8月10日,经绕月探测工程第五次领导小组会议批准,工程转入发射实施阶段,年内择机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问:与其他国家以往开展的月球探测相比,我国绕月探测工程的创新在哪里?
李春来(绕月探测工程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与其他国家以往的月球探测相比,我们的探测工作在他们的基础上,既有必要的重复性、确认性的探测内容,更有我们独有的、创新性的科学目标和探测内容。我们将第一次对月球表面进行全月面三维立体照相,这对月球表面形貌、地质构造、撞击坑等研究有重大意义;我们计划探测月球表面14种元素的含量和分布,为月球的开发和资源利用奠定基础;我们也将第一次探测全月球表面的月壤的厚度,用于研究月球表面风化历史和调查氦3资源。这也将是我们国家第一次获得7万公里以外地月空间环境的第一手原始资料。
郝希凡(月球探测工程中心副主任):这次绕月探测工程,是我国科学家和工程师自主提出的科学目标和工程目标。在工程实施过程中,首先要突破以往地球轨道的限制,飞向月球。具体地说,我们解决了月球环境、奔月轨道、远距离测控等工程技术问题,这些东西包含了我国工程技术人员的许多创新工作,所有科学仪器设备也都是我们自己研制的。
同时,在科学探测上面,我国科学家提出的四项科学目标(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特性、探测地月空间环境),与美俄的探测相比,既有相似的内容,也有创新的工作,符合当前国际上月球探测的主流。
月球探测是“高风险任务”,我们已从多方面着手来降低风险
问:探月活动的成功率如何?
郝希凡:到目前为止,人类共发射月球探测器122次,成功59次,成功率为48%。
问:那我国的探月工程的风险主要在哪些方面呢?
孙泽洲(绕月探测工程卫星系统副总设计师):航天是一项高风险的事业,月球探测任务更是高风险的任务,国外探月计划成败的统计可以证明
这一点。
从卫星系统分析,主要的风险是环月前卫星9—10次的变轨是否能准时、精确地完成。其中最为关键的是第三次近地点和第一次近月点变轨,此两次变轨均具有短暂性和唯一性的特点。我们已从方案设计、产品质量控制、试验验证、预案制定等多方面着手,来降低风险。
郝希凡:我国的月球探测工程,是我国第一次飞离地球对地外星体进行探测。我们的卫星技术源自于地球卫星,它需要在月球环境下进行考验;我们的测控技术以前只执行过40000公里以内的任务,而到月球有38万公里的距离,其中有许多我们还不了解的因素,这些都存在技术风险。
我们第一次去月球,最大的困难就是对月球环境缺乏深刻的、第一手的认识。希望嫦娥一号的成功运行,能够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后期工程奠定良好基础。
问:对嫦娥一号的发射来说,风险在哪些方面?
金志强(长征三号甲火箭副总设计师):我国长三甲火箭目前的发射成功率是100%,但并不能说发射就没有风险。火箭的发射次数还不够多,长三甲火箭从1994年首飞至今只发射了14次。从设计的角度,长三甲火箭设计的飞行可靠性指标是0.95,所以从严格的科学意义上讲,不可能确保每一次发射都成功。
从射前准备来说,存在发射中止的风险,比如天气因素的影响。长三甲火箭要求产品绝热性能要好,如果加注过程中或射前出现管路或连接器泄漏、冻住等问题,将可能导致中止发射,再次组织发射至少在3天后,可能错过嫦娥卫星的发射窗口。
火箭从准备点火、起飞到星箭分离的20多分钟的飞行过程中有50多个重要的飞行动作或关键环节,这些环节如果出现问题将可能导致发射失败。
问: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取了哪些措施?
金志强:对这些环节的产品,有的采取了冗余办法,有的在地面加严了测试检查。同时,这些动作和环节都经过了以前成功飞行的考验。但是,一次成功不等于次次成功,所以说风险依然是存在的,只是要尽可能将风险降到最低。
各国的探月计划各有特色;我国探月是完全和平利用太空的工程
问:除了我国,日本、印度、德国也公布了探月计划,如何看待这些计划呢?
郝希凡:应当说,各国的月球探测计划既有共同点,又各有特色。
首先,在新一轮月球探测高潮中,各国都选择绕月探测作为第一步。
第二,中国、日本、印度、德国这些首次开展月球探测的国家,公布的规划有着惊人的相似,几乎都是走“绕”、“落”、“回”的路线。
第三,中国、日本、印度、德国开展首次绕月探测的科学目标基本一致,都包含了绘制月球全图、月球资源调查、地月环境探测等主要目标。
第四,这些国家开展月球探测活动的最终目标有所不同。根据这种不同,可以将目前开展月球探测的国家划分成两个集团。第一个集团是美、俄和欧空局,他们都明确地将载人登月、建立有人长期驻扎的月球基地作为目标。第二个集团是日本、印度、德国和我国等首次开展月球探测的国家,这些国家处于月球探测的起步阶段,积累经验、发展技术是首要目标。
第五,首次探月的各国基本目标相似,但又各有创意,体现出了各国科学家的想象力。我们的嫦娥一号将在世界上首次利用微波的方法探测月壤特性;日本的SELENE—1探测器携带了2个子探测器在世界上首次探测月球背面的重力场;而印度在探测器小型化方面做得很有特色。
我国的月球探测是科学探测项目,是完全和平利用太空的工程,没有任何军事用途,也不直接与其他国家争夺任何利益。(人民日报记者廖文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