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辉(左一)正在部队调研救生气囊使用情况
顾广群张志勇本报特约通讯员刘广波
2003年7月的一天,东海某海域,波涛翻涌。王光辉带领野战医疗队,伴随某师进行海上卫勤保障训练。
怒海惊涛中,身着救生衣的战士一跃下登陆艇,便勇猛地向滩际纵深穿插。细心地王光辉此时却皱起了眉头:战士们跃下登陆艇时,由于身着的救生衣前后都有浮力器材,单兵战斗动作显得很笨拙。医疗队员实施救护时,首先要替“伤员”解开救生衣扣,然后才能实施救治,也很容易耽误抢救时间。
那些日子里,王光辉一有空就思考这些问题。一天,他见到一些舰舷边悬挂的快速充气式救生筏,一下子激发了灵感,如果战士们海训时穿的也是这种原理的救生衣,落水后可自动充气救生,不就能解决演练中出现的问题吗?
说干就干,一天,王光辉偶然得知驻地一家高校科研所在进行一种救生器材的研究,便“三顾茅庐”,终于感动了人家,并帮他完成了课题设计的主要技术参数和造型的设计理念。
2006年7月,经过近两年的艰辛努力,“单兵便携盒式快速充气‘C’形救生气囊”研制成功。这种气囊因尺寸小巧,只有一袋方便面大小,水上作业时能别在腰间,遇到紧急情况后,只要拉下开关,救生圈能自动脱盒而出,自动充气,气囊圈呈“C”,中间开口,自动围入落水人腰间。正因它的快捷方便,军区把这项科研列入“南京军区科技创新课题”,样品也通过了相关部门的验收定型。
就在医院积极申报国家专利时,王光辉却提出暂缓申报,他带着样品来到某摩步旅海训场,让战士们带上“单兵救生气囊”进行海上落水救生训练。一连五天,他和战士们一起泡在海里,记录着相关参数。
“开关阀最好不要这种拉绳式的,应改成按钮式操作,因为时间长了拉绳容易腐烂,用力过猛易拉断。”炮兵连有些官兵说出了检验后的感受。
“装气囊的盒子可以用塑料材料制成,外面可涂上迷彩,这样既轻便又利于伪装。”工兵连的官兵也说出了心里话。
“人落水后按下开关阀,气囊在5秒内打开时间有些长,如果设计在3秒内打开,我想更利于训练作战”。
五天的跟训,使王光辉收获不小,他根据官兵们试用后的建议开始了又一轮的革新,并先后7次在不同气候、地点的海域进行了“实战”检验,使该气囊不断改进完善,较好地适应了战场的特殊需求。为此,王光辉也因此荣立了三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