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技术产业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三,出口总额跻身世界前两位,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日前,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印发了《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向本报记者解读了这部规划,描述了未来五年中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蓝图。
从“加工装配”向“自主研发”延伸
“十五”期间,高技术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2005年高技术制造业销售收入达到3.4万亿元,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4.44%,技术产品出口达到2183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28.6%。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等区域,高技术产业规模占全国的比重达到80%以上。
种种有利条件为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使得国际高技术制造业加速向国内转移。据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十五”期间,高技术产业累计利用外商直接投资700亿美元,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的研发机构超过700家,集成电路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国际化发展成效明显。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年均增长43%,占全球的比重已超过10%。“当前我国高技术产业正处于一个由大变强的新起点上。”发改委一位参与《规划》起草的负责人说。在这样的背景下,《规划》将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思路由“十五”的“总体跟进、重点突破”转向“自主创新、着力应用、产业集聚、规模发展、国际合作”二十字原则。这位负责人指出,发展思路的调整,是将过去主要追求扩大产业规模转向以加快做强和继续做大并重,强调加快高技术产业从加工装配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
目标体系更为完善
有人认为,高技术产业是一个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产业,可以完全交由市场运作。那么政府为什么还要站在国家的层面上出台这样一个规划?
对此,发改委这位负责人谈到,高技术产业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外部性较强的产业,在目前的发展阶段,需要政府营造有利的政策环境。2001年我国发布了历史上第一部高技术产业规划,对于促进“十五”期间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另外,高技术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需要国家统筹规划,在一些战略性的领域做出部署,这也是世界通行的做法。
与“十五”规划相比较,新的规划提出了一套更为完善的目标体系:过去是以产业规模目标为主,而现在则包含了自主发展能力目标、产业结构目标、国际化目标、产业规模目标等四大方面的任务和一系列具体指标。
在自主发展能力方面,《规划》中提出的任务是要求掌握一批事关国家竞争力和国家安全的核心技术,国内高技术企业发明专利数量翻一番,自主发展的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力争达到50%以上,高技术产品出口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比重(出口额)争取提高到15%左右,建成一批国家工程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关键技术装备研制能力明显增强。
在产业结构方面,《规划》提出的目标是到“十一五”末重点产业领域的技术层次和产品档次大幅提升,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大型高技术企业,在优势区域、主要中心城市形成若干创新能力较强、产业链较完整的产业集群。
在国际化水平方面,《规划》提出到2010年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目标是达到8000亿美元,出口占外贸出口的比重超过30%,培育一批高技术产品出口骨干企业,利用外资的水平和高技术企业的跨国经营能力均有所增强。
在产业规模方面,《规划》提出到2010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要提高到10%左右,高技术制造业销售收入达到9万亿元,高技术服务业销售收入达到2.2万亿元。
八大发展方向九大专项工程
《规划》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产业整体技术水平的角度,选择了电子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航空航天产业、高技术服务业、新能源产业、海洋产业、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八个方面作为未来一段时期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这是我国首次在高技术领域明确重点产业发展方向。
与之相配套的是,《规划》提出了今后五年需要重点组织实施的九大高技术产业专项工程,包括:集成电路和软件产业专项工程、新一代移动通信专项工程、下一代互联网专项工程、数字音视频产业专项工程、先进计算专项工程、生物医药专项工程、民用飞机产业专项工程、卫星产业专项工程、新材料产业专项工程。通过这批专项工程的实施,力争攻克一批具有全局性、带动性的关键共性技术,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业群,大幅度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还介绍,《规划》还首次从优化空间布局的角度,从三个不同层面提出了区域发展的重点,一是推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三大高技术产业优势区域率先做强、带动我国高技术产业由加工装配型向自主研发型转变;二是中心城市继续加快高技术产业集聚发展的同时,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三是发挥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各类产业园区、孵化基地的作用,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打造新的增长点。(曹滢 高露)
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