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辑英文名: BEST JAZZ 100
专辑中文名: EMI爵士百分百
歌手: Various Artist
音乐风格: 爵士
资源格式: APE
版本: [6CD]
发行时间: 2007年1月
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简介:
专辑介绍:
爵士音乐是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象征了高雅、时尚、品味和轻松,不规则的节奏和摇摆的旋律,让人放松。同时它还具有多种风格和趣味,适合在不同的心情和场合下聆听。这六片CD将Bluenote历年来的经典录音,依照不同的类型划分。第一张是经典爵士歌手,其中您可以听到珺.克莉丝蒂、茱莉.伦敦、查特.贝克、埃拉.费兹洁罗、艾比.林肯等传奇爵士歌手演唱一首首慵懒的爵士老歌,其中最经典的就是电影「天才雷普利」一片麦特.戴蒙模仿演唱的「My Funny Valentine」,查特.贝克的原版演唱;第二片CD以立体声时代还在演奏摇摆爵士乐的大乐团为主,这种让人想要翩翩起舞的热闹爵士乐,在班尼.古德曼、艾灵顿公爵等人的带领下,让人彷佛置身舞会;第三片CD是拉丁风爵士,这是受到巴沙诺瓦和南美节奏影响的轻柔爵士,带给人热带海洋的渡假气息;第四片是放松爵士,透过这些宛如按摩耳朵、神经一般的轻柔爵士乐,让人在乐声中放松下来;第五片是爵士情歌,由多位萨克斯风和钢琴、小号大师,麦尔士.戴维斯、柯曼.霍金斯、加农炮.艾德利等人共同演出,最后上场的是大家最熟悉的「Don’t Worry Be Happy」;第六片是爵士传奇人物:收集了爵士史上16位爵士传奇人物,其中像是Herbie Nichols,Jimmy Hamilton、Ike Quebec、Edmond Hall的录音都很难找到,让这套合辑更添珍贵。
CD1 经典爵士歌手
爵士歌手是爵士音乐分类里最受欢迎的类型,但也因此引发了爵士歌手是否属于爵士的争议。但不可否认地,爵士的发展和起源与歌唱是分不开的,无论植根于蓝调、黑人灵歌或是福音歌曲,乃至大部份爵士器乐曲,都改编自百老汇或电影歌曲。从第一代的路易.阿姆斯特朗、比莉.哈乐黛等人之后逐渐趋于多元,五、六○年代开始产生类别。三、四○年代的大乐团摇摆年代,爵士歌手多半附属于乐团,艾灵顿公爵、贝西伯爵、史坦.坎顿、班尼.古德曼、葛伦.米勒等乐团都聘用固定的驻团歌手,茱莉.伦敦、珺.克莉丝蒂、黛娜.萧等人都是乐团驻唱歌手,其中黛娜.萧因为主持了电视节目大红,所以最早独立演唱。上述几名歌手,大部份都是以五○年代「酷派」爵士演唱风格著称,这一派演唱又以查特.贝克最广为人知,电影「天才雷普利」中,麦特.戴蒙演唱的「My Funny Valentine」,就是模仿他淡淡忧伤风格的酷派演唱。五○年代是爵士歌手还能够占据畅销排行榜最后年代,这时期因为猫王、披头四等新摇滚乐种兴起,爵士不再是市场的主流,反而退居仅有少数人、尤其是知识分子青睐的乐种,爵士歌手因而分成两派:一派向主流市场靠拢,演唱通俗流行的情歌;另一派则将学院训练和前卫观点带进爵士,像Lou Rawls、Abbey Lincoln和Dianne Reeves等人都是。
CD2 立体声时代的摇摆经典
摇摆乐的黄金年代,其实即为三、四○年代受欢迎的流行音乐。这种爵士乐风在二○年代出现,一开始只在黑人社群或专业乐手之间流传,直到1935年才开始袭卷全美,成为全世界的流行音乐。摇摆乐的乐团最特别之处,就在节奏特别突出,包括贝斯、鼓、打击乐器等等。摇摆音乐承袭非洲的三拍子节奏,却融入了欧洲两拍子乐曲的复杂节奏特性。而摇摆乐团通常编制人数也较多,直到六○年代后期,开始有人尝试小编制的摇摆乐团。通常摇摆乐团在演奏时,会有一位独奏家领奏,他负责即兴乐团,再由其它成员伴奏。但有时也会有多位独奏者轮流或同时进行。1935年成为流行音乐以后的爵士,演变出舞曲的型式,同时强烈的节奏也开始软化,以适应白人族群的音乐品味。不过,在种族歧视严重的部份美国南方地区就很不欢迎摇摆乐,纳粹统治下的德国甚至全面禁止摇摆乐。二次大战的到来终止了摇摆乐狂潮,1947年被定为摇摆乐死亡的年份,而节奏蓝调的兴起,更加速了摇摆乐的死亡。更惨的是,1948年的美国唱片界禁止录音命令。照理说,摇摆乐在四○年代死亡,应该没有留下立体录音,所幸立体声问世后,还有一些乐手坚持在演奏传统的摇摆乐,才让我们听得到这些立体声时期的摇摆乐。
CD3拉丁风爵士
拉丁爵士指的是受到加勒比海岸、南美洲等地音乐影响的爵士乐,其中有巴西人的巴莎诺瓦(Bossa Nova)和其它包含骚莎、曼波舞的乐种。最早将拉丁音乐素材引进爵士演奏的,应该是底细.葛雷斯毕(Dizzy Gillespie),他在四○年代和史坦.坎顿在专辑里放进了拉丁音乐素材。坎顿的「The Peanut Vendor」专辑在1947年发行,揭示此风格的可行之道。而Machito在卡内基音乐厅介绍非洲、古巴节奏,更让葛雷斯毕注意到这种新兴乐种的崛起。拉丁爵士和美国爵士的最大差别,就在于节奏比较直接。拉丁爵士不只在美国发展,在南美也有其发展途径,尤其在巴西。他们在森巴节奏中融合了包括古典音乐和美国爵士的元素,创造了所谓的「巴莎诺瓦」,这种葡萄牙文意为「新浪潮」的乐种。这种乐种在六○年代兴起,由裘宾和吉贝托在电影「黑色奥菲欧」中介绍给世人,并由史坦.盖兹引进美国。拉丁爵士引用很多本土乐器和节奏,常让人有渡假般的异国感,这也是它们受到喜爱的原因。另外,拉丁爵士也不像传统爵士那样,强调大量即兴演奏段,同时拉丁爵士在歌曲演唱的比例上也较大。
CD4轻柔爵士
爵士音乐一向给人放松之感,这主要是因为它采用的节拍和调性。爵士的重音不落在强拍上,这就让它螁去了严肃的外貌,而它采用的和声都违背了传统欧洲以教会音乐为中心的调性原则,因此卸去了传统西洋音乐一板一眼的原貌。同时,传承演奏和创作的爵士乐人口,早期都不是受过正统音乐教育的专业人士,而是来自中下阶级的黑人族群。他们并不作那种让人正襟危坐的音乐,而是喜欢那种能够融入生活和工作里,享乐用的音乐。这类音乐从流行音乐中取材的机会很大,因此,蓝调、节奏蓝调、摇滚乐等就经常出现在里面。这份录音中,有Lou Rawls和黛安.瑞芙丝的男女对唱、诺拉.琼丝和查理.杭特的二重唱、荷莉.柯尔慵懒而有点像乡村歌曲的演唱、巴比.麦佛林最著名的「Don’t Worry Be Happy」、Stefon Harris和Jacky Terrasson大师级的打击乐与钢琴让人完全卸除紧张的淡淡合奏。卡珊卓.威尔森翻唱自Cindy Lauper的「Time After Time」则是一首以打击乐和吉他轻和,像是夜半对着星光轻唱的歌曲,让人心旷神怡。
CD5 爵士情歌
柯曼.霍金在「Someone to Watch over Me」中,以他的萨克斯风,难得地以吉他前奏,在几乎只有钢琴和节奏组合的伴奏下演出;克里佛.布朗的小号演奏,也出奇地以贝斯拉奏为前导,清淡地在钢琴伴奏下,唱出「Easy Living」这样向往两人世界的情歌;迈尔士.戴维斯少数在蓝调之音咆勃时期的录音,以酷派风格留下这份「It Never Entered My Mind」,加上弱音器的演奏,背景里的鼓手采用少见的连续钹声,效果出奇的好;班尼.古德曼大乐团的「Moonglow」不仅有他自己的黑管独奏,还有一大段他乐团少见的铁琴独奏,和他的黑管在曲中勾勒蓝色月光;乔治.席林的「Like Someone in Love」则是俏皮地谈情说爱,他的两手在琴键上,弹奏两道不同曲子的旋律,就像二人对唱一样的充满柔情;钢琴圣手比尔.艾文斯和吉他手吉姆.霍尔两人在「Stairway to the Stars」里则是让音符悬在半空中摆荡,像是一张挂在星星上的吊床一样,失去了重量,只有因为声浪带来的摇晃力;加农炮.艾德利的「Dancing in the Dark」则是一段充满非洲野性力量的咆勃式情歌;戴克斯特.戈登的「I’m a Fool to Want You」则哀怨地唱出错爱上人的失落感,这个版本真是凄怨无比,堪比比莉.哈乐黛的演唱;史坦.坎顿大乐团的「Yesterdays」则成功地捕捉到这首歌中那种伤逝的炙热感,汉克.莫布利在「The Good Life」中那种无所谓的百无聊赖,用他温驯的萨克斯风声,吹奏出一种高品味的木管音色;史坦利.图伦汀的「God Bless the Child」用Rhodes电风琴伴随充满蓝调风地吹奏,让人失去了方向感和重心。
CD6 爵士传奇
许多爵士传奇人物拥有不可抹灭的影响力,如瑟隆尼斯.孟克,但也有如慧星一逝即过,如只活了42岁的钢琴手Albert Ammons,他和Meade Lux Lewis、Pete Johnson一同登上卡内基音乐厅,让布基乌基舞红遍了全美,也成为当时最顶尖的布基乌基钢琴手。Meade Lux Lewis晚他15年过世,而他的布基乌基舞曲被视为摇滚乐的先驱。吉米.汉默顿这位黑管手,与艾灵顿公爵合作了好几年,他的「单簧管的蓝调」,是他身为作曲家、编曲者和黑管手的最好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