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Toiffer收藏]大学精神档案
资源格式: PDF
版本: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发行时间: 2004年7月
地区: 大陆
语言: 简体中文
简介:

●前言/序言
一
按儒家经典(大学)的说法,“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此所谓“大学”,当然不是这套书标题中所说的现代教育体系中的“大学”。
但是,有万千青年在其中学习和生活的大学,确实应有一种作为主旨的“道’。而这种道,我想,用“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来定义,也是相当精辟的。
这套书的主旨,也就是这样来定义大学的主旨的。
这种主旨乃是大学的灵魂、大学的精神。没有了它,大学不过就是制造小机器的大机器,在其中奔走的教师和学生,不过就是一群为谋生而营营不已的”腐儒”,而不配称为古人所说的“儒者”。
假如我们用更加侧重于德行的“君子”一词来代替“儒者”,我们会发现,在西方大学发展史上影响深远的(大学的理念),竟然同中国教育史上影响深远的《大学》抱有同样的理念大学的任务是培养“君子”,在现代环境中说,即培养具有美德的公民。
----------------------------------------------------------------------
二
然而,如何能够培养‘美德”,如何能够“明明德”呢’(大学)引(书经)说“顾?天之明命”,意为要经常顾念或思考上天的“明命”。而(大学的理念)也主张,要全面地学习人文知识(其中包括神学知识),要注重自古流传下来的信仰。这两本《大学》都提醒我们,仰望在人之上的超越者,是人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所必须的。
实际上,在中国传统中,“至善”乃是“圣”的境界;而在西方传统中(以至在印度和伊斯兰的传统中),“至善”也是神的境界,甚至就是“神圣者’本身。
----------------------------------------------------------------------
三
人的精神是相通的;大学生的精神是与同学、与老师、与大学的精神相通的。
人类的精神是相通的;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精神,是同别的民族、别的时代的精神相通的;一种文化.一种文明的精神,是同别的文化、别的文明的精神相通的。
所以,大学的精神,要汲取各种不同文化和文明的精神;所以,这本书的形式,是尽力采用代表各大文明精神的文本,向当代大学生和一般读者展示当代人类文明的源流。现在各大文明之流正在汇聚为所谓“全球化”的大潮,究其最深刻的原因,也许正在于其“源”之共同\其”神’之相通罢?
----------------------------------------------------------------------
四
就这套书的第一卷即”上古与中古卷”而言,它展示的是人类各大文明相距最远的那些时代的文明精神。在那些被称为神权政jh和政教台一的时代,宗教作为备文明内在精神的地位是尤其明显的。所谓轴心时代,实即各大文明以世界各大宗教为核心而成形的时代。所以,我们要了解世界各大文明的来源及其精神,就不能不了解它们的宗教。这是这一卷会包含大量宗教经典的基本缘由。
当然,在希腊文明、罗马文明、中华文明,甚至基督教文明等部分,大部分选文不是宗教经典,这里的理由也是很清楚的前三种文明虽然各有其宗教传统;但是最为后人所重视的,或对人类文明贡献最大的,分别是其哲学\法律和伦理,而不是其宗教;至于基督教文明,则它作为一种文明(而不作为一种宗教),已经吸收了大量的哲学、法律和伦理等理性因素,这也是举世公认的。所以,这几个部分收入了大量的非宗教文献,这也才能显现其实际上具有的丰富性。另外,伊斯兰和印度文明的鲜明的宗教特性同样是众所周知,因此,在此主要以其宗教经典来代表。而古代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文明则由于己经不复存在,就不再以其文本来增加已经很大的篇幅了。
选文的题注主要是为了说明版本出处。由于这些文本或其作者的知名度很大或不难查到,甚至早已是大学生的常识(尽管他们未必都读过原文);所以为节省篇幅,在此的介绍尽量从简,甚至从略。
最后应该再说一句:一方面,对一种文明精神的认识,有点像对一个人的精神的认识,可以“一见便知”,不必读得太多太杂(更不必读那些并非经典的“印刷垃圾”);另一方面,对一种文明精神的认识,也正像对一个人,可以“一见钟情”,而后自当结为至交(“酒逢知己千杯少”)。所以,这卷书以至这套书只能算一个“引子”,一位“媒人”,希望有情人、有心人在这里“一勺饮”之后,能自己寻入那些美妙的甘泉,去畅饮那滋养心灵的仙露活水!
何光沪
2002年1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