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人被称为“东亚病夫”,人均期望寿命只有35岁,可谓“人到七十古来稀”。
从“缺医少药”到“病有所医”,从“东亚病夫”到“健康中国”。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初步建立,国民健康水平持续改善。
目前,我国人均期望寿命由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上升到73岁,孕产妇死亡率由1500/10万降至34.2/10万,婴儿死亡率由200%。降至14.9%。。这三项健康指标已经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达到了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公共卫生
实行疫情网络直报
扩大国家免疫规划
52岁的杨顺周是贵州毕节地区大方县农民,祖祖辈辈都使用的敞开式煤炉,导致他患上了严重的氟骨症,胳膊已经变形。今年初,在政府的资助下,他终于丢弃了这种老式煤炉,换上了回风铁炉。今年,我国将防治燃煤污染型氟中毒列入国家重大公共卫生项目,掀起一场“炉灶革命”,1000万受地氟病威胁的群众有望告别氟中毒。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有1200万人饱受血吸虫病煎熬。“头大肩膀拢,肚子像水桶,骨瘦如柴棍,短命早进坟。”这是民间对晚期血吸虫病人的描述。目前,急性血吸虫病发病已经基本绝迹。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曾是旧中国传染病肆虐的真实写照。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卫生方针,有效地控制了传染病的流行和蔓延,先后消灭了天花、丝虫病,并实现了无脊髓灰质炎目标。今年6月,我国启动6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标志着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迈出第一步。
2003年抗击非典之后,我国实现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38种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日、周、月、季、年的疫情分析和定期信息发布已形成制度,我国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工作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至2007年底,医疗机构疫情网络直报率达到95.99%;乡镇卫生院网络直报率达到79.04%。截至2007年底,全国传染病报告及时率为93.44%。
自1950年开始,我国开展群众性普种牛痘疫苗运动,到20世纪60年代初,彻底消灭了天花。从1978年开始,全国普遍实行计划免疫,采用卡介苗、脊灰、麻疹、百白破等4种疫苗,预防结核、脊灰、麻疹、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等6种常见传染病;2002年,国务院将新生儿乙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2007年,国务院将甲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麻风腮联合疫苗、出血热疫苗、钩体疫苗和炭疽疫苗等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可预防15种传染病。
针对新发传染病的流行形势,我国不断加大防治力度。国家对艾滋病患者实行了“四免一关怀”政策;对结核病患者实施以免费治疗为核心的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血吸虫病防治规划覆盖全国448个疫区县。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由1992年的40%上升到2005年的94%。
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方面,我国积累了宝贵经验。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国卫生系统开展了大规模的医疗救援和防疫工作,累计救治灾区伤员301万人次,住院伤员近10万人,紧急转运重伤员1万多人,创造了非战争时期规模最大的伤员转运纪录。
医疗服务
完善社区卫生服务
健全农村三级网络
“山高高,草茫茫。女人生崽,有命喝鸡汤,没命见阎王。”以前,广西山区的孕妇习惯在家中分娩,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居高不下。为此,广西开通了“分娩绿色通道”,一些深山区还组建了“母亲担架队”,把孕妇抬到医院分娩。如今,广西的孕产妇死亡率已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全国孕产妇产前检查率和住院分娩率均超过90%。
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资源总量持续增加,医疗资源短缺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建立。2008年,全国拥有卫生机构30多万个,医疗机构床位数近400万张。全国医疗机构诊疗人次达29亿人次,住院治疗人次达1亿多。到2008年底,卫生人力总量达到698万人。我国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数为1.55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为1.22人。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建立。截至2008年底,全国所有地级以上城市、98%的市辖区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全国共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9万个。各地积极探索双向转诊、收支两条线管理、药物零差率销售等制度,很多地方通过建立“家庭医生责任制”、“全科医师团队”等,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教育、计划免疫、妇幼保健、慢性病防治等公共卫生和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一些地区社区门急诊量已经达到地区总门急诊量的30%,缓解了大医院接诊压力。
以县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得到加强。目前,全国乡村医生和卫生员达90万人,每千农业人口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06人。2008年底,全国县级医院近9000所,乡镇卫生院近4万个,村卫生室61万个。
自2005年,国家组织实施了“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在中西部地区开展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工作。新医改方案提出,政府重点办好县级医院,每所城市三级医院要与三所左右县级医院建立长期对口协作关系。
从2009年起,三年内中央重点支持2000所左右县级医院(含中医院)建设,使每个县至少有1所县级医院基本达到标准化水平。2009年,全面完成中央规划支持的2.9万所乡镇卫生院建设任务,再支持改扩建5000所中心乡镇卫生院,实现每个行政村都有卫生室。
60年来,我国在重大疾病预防、诊断、治疗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如在全球最早发现沙眼病毒,成功抢救大面积烧伤病人,成功开展世界第一例断肢再植手术,食管癌综合治疗世界领先,发现青蒿素为抗疟疾最理想药物,小肝癌研究世界领先。
我国高度重视中医药传承和创新工作,中医药在公共卫生、重大疾病防治和基本医疗服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际影响不断扩大。目前,全国已有3000多所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