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男孩将变成女孩?警惕“偷走”男孩的“性别变异化学物”
丹麦政府日前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语出惊人:全球两岁左右的儿童正受到“性别变异化学物”的威胁。未来也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女孩还是女孩,男孩可能“变”成女孩。
由丹麦国家环境保护局公布的这份报告名为《两岁儿童接触日用品内化学物质的调查和健康评估》。这份长达327页的报告堪称化学物品影响人类性别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报告指出,发达国家目前司空见惯的化学污染物导致男性精子数量锐减、男孩日益女性化,而各项防止污染措施及规章制度则形同虚设。
“性别变异化学物”无处不在
此前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完成的多项研究指出,性别变异化学物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潜伏”在防水衣物、胶靴、床上用品、食物、尿布、防晒霜和保湿霜等生活用品中,人们很难保护自身和家人免受这些污染物的危害。这些污染物中臭名昭著的有:燃烧胶袋、PVC等物品时会释放出的二恶英;通常添加于肥皂、胶鞋和填充玩具等产品中,用于软化塑料的邻苯二甲酸酯;曾被广泛用于从油漆涂料到电子设备的不计其数的产品,后因会导致激素紊乱而被禁用的多氯联苯。除此之外,还有阻燃剂、DDT(一种杀虫剂)等。
报告得出的结论是,即使只是少数几次暴露在高浓度激素干扰物下,对两岁幼儿也可能产生严重影响。如一些防腐剂可能使幼儿日后产生雌性激素,导致内分泌系统障碍等问题。油性乳霜、保湿霜、润肤液和防晒霜等化妆品中的性别变异化学物,也会带来这种风险。
男孩为何“消失”
报告称,年轻男性的精子数量骤减,生育能力远不如父辈,整体趋势“一代不如一代”,儿童血液中性别变异化学物的含量则高于其父辈和祖父辈。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男性自古以来便更易在打猎或争斗中死亡,而女性生存率更高、寿命更长,因此通常状态下,男女的自然出生比例是106比100。然而目前的现状是,全球的女性人口正在增加,仅在日本和美国,就有约25万本应是男孩的“出生名额”,都落在了女孩头上。居住于加拿大休伦湖东角的一个印第安群落,其祖居地已被团团包围在化工厂聚集区内,该群落的新生儿中,女婴人数是男婴的两倍。
更直接的证据出现在1976年。当年7月10日,意大利塞维索的ICMESA化工厂发生反应釜爆炸,由于当时釜内的压力高达4个大气压,温度高达250℃,包括反应原料、生成物以及二恶英杂质等在内的化学物质一起冲破了屋顶,冲入空中形成污染云团,并随风扩散开来,酿成著名的“塞维索化学污染事故”。事故令当地居民血液中的二恶英浓度骤升,达到正常人的40倍。其后,当地出生的女孩明显较男孩更多,男女出生比例一度达到1比2。
科学家认为,造成这些现象的罪魁祸首就是性别变异化学物。研究表明,婴儿最易受化学物质危害的环节是在胎儿期,在子宫内成长到8周至12周的男性胚胎,接触到这类化学物质后可能丧失男性特征。
以邻苯二甲酸酯为例,它既阻碍睾丸素在子宫内的作用,又会导致精子数量减少、睾丸癌和性器官畸形。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研究人员发现,母亲孕期若长时间接触邻苯二甲酸酯,她们所生的男婴会阴茎短小,其他生殖特征也存在女性化倾向。近年来丹麦睾丸癌发病率明显上升,与该化学物质不无关联。
荷兰伊拉兹马斯大学的研究显示,如果女性在孕期长时间接触多氯联苯或二恶英,那么生下的男孩更可能喜欢洋娃娃、茶具或女孩的衣服,不仅行为日益女性化,精子数量也会减少。
危险化学品限制措施无力
在欧盟关于限制危险化学品的各项规定中,性别变异化学物大多在名单之外,这对控制此类化学物品十分不利。丹麦政府呼吁,为了人类正常的繁衍,欧盟应制定更严格的危险化学物品禁令。
据英国《卫报》11月6日报道,英国政府目前正在研究这份调查报告,欧洲议会已着手调查性别变异化学物的蓄积反应问题。欧盟环境部长理事会计划在圣诞节前制定出一套性别变异化学物风险性评估策略。但环保人士担心,这些控制举措会因偏袒日用品行业和进出口贸易而缺乏足够的力度。
英国慈善机构“化学物质健康和环境监测”信托基金会会长格温•里昂斯表示,她十分担心丹麦这份报告中提出的建议得不到足够重视。出于行业保护的考虑,波兰和英国等国在没有公众舆论压力的情况下,只会形成口头协议,而没有具体的控制措施。
《每日电讯》报的报道称,此前一项针对英国产妇进行的脐带调查表明,所有受调查者的脐带或多或少都含有危险化学物质,无一例外。
丹麦政府公布的这份报告强调,人们已经认识到单个产品中有害化学物质的危险,但往往忽略了此类化学物质累积带来的危害。
大量确凿证据表明,导致激素紊乱的诸多化学物质会“狼狈为奸”,其“共谋”危害远远超出单独一种化学物质所能造成的影响。因此防范必须全面,不能只针对某种化学物质,推出“单打一”的防控措施,否则最终会给人类和自然界带来更大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