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的,他们终于躲开了毒气室和焚尸炉。
一个名叫“帝国德语文学推进中心”(reichsstelle zur f?rderung des deutschen schriftums)的机构,负责那些能鼓舞人的优秀文学产品的“生产”;而另一个叫做“国社党监察委员会”(parteiamtliche prüfungskommision)的机构,则成为质量监督总局,专门负责对那些关系到党的生命安全的哲学、政治出版物以及教科书等,进行质量检查。一手抓生产,一手抓监管,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纳粹党的文化,出现了“空前的繁荣”,一大群热烈讴歌新社会的纳粹“新诗人”涌现出来。他们的作品成为全社会献给纳粹党的集体情诗,更成为多快好省地大干“国家社会主义”的战歌。这些作品甚至被谱成歌曲,响彻第三帝国的大江(莱茵河)南北、柏林内外。
这个狂飙年代的新烈士和新偶像,是一位名叫豪斯特?威塞尔(horst wessel)的诗人兼冲锋队领袖。豪斯特?威塞尔死于纳粹党夺得政权前的曙光之中。尽管有人说他是死于政敌的暗杀---这自然是重于泰山的;也有人说他无非因为争夺妓女,而被情敌干掉---这自然是轻于鸿毛了,版本各异,但这并不妨碍纳粹党将他制造成新时代的偶像。他的诗歌作品《高举旗帜》,被纳粹党定为党歌(歌名又称《豪斯特?威塞尔之歌》horst wessel lied)。在党和政府的全力包装和炒作下,这首“第二国歌”随着德军的铁蹄而唱遍了欧洲、北非以及大西洋的深处。无疑,从传播的角度来看,豪斯特?威塞尔的这首诗,是二十世纪流传最广的诗篇之一。
这些闪着刺刀寒光的诗歌,能成为传唱一时的流行歌曲,当然不只是靠着纳粹党的保驾护航。
早在第三帝国实现民族复兴和大国崛起之前,包括科本霍依埃尔(kolbenheyer)、布鲁克(blunck)、弗伦森(frenssen)在内的一批激进作家,就已经成为社会文化的流行元素之一。只是,当时纳粹党还没有发育成熟,政治强权的缺位,令这些激进文学无非只是一个流派而已。
纳粹党执政后,“革命”作家们翻身做了主人,他们的作品,被称为“真正德国文献”(echtes deutsches schrifttum),成为第三帝国新的圣经体系的组成部分。对于这些“新圣经”,党和政府不遗余力地予以扶持和宣扬。
希特勒是有战略眼光的,早在取得政权之前,他就鲜明地提出:“用警察、机关枪和橡皮棒,不能持久地单独维持统治”。在纳粹党执政的短短数年间,德国经济得到腾飞。从1932年到1937年,国民生产增长了102%,国民收入也增加了一倍。更为重要的是,在高效率的国家机器安排下,绝大多数德国公民(除了那些“国家公敌”)都分享到了改革的成果。社会保险、国民福利、有薪休假等,这些“只有资产阶级才能享受的休假旅游,现在纳粹德国的工人也成为可能。”希特勒更是宣称要让“每个德意志职工拥有一辆小汽车”。民意的支持,令纳粹在思想文化领域内的控制更为得心应手、理直气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