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折的谈判过程
中法建交谈判自始至终是在周恩来总理领导下进行的,由周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兼外长亲自主持,先后在北京、上海同富尔进行了六次实质性会谈。富尔夫人作为富尔的助手,参与会谈。我有幸参与了建交谈判的全过程。
据我事后从法方档案中获悉,戴高乐于1963年9月26日就法中建交谈判曾给富尔书面指示。他强调:“严格说来,我们无求于人。”这句话为谈判定了基调。他要富尔特别设法弄清两点:为了实现法中关系正常化,中方对将来取代台湾进入联合国和安理会的立场;中方对法国同台湾的关系提出什么条件。“我们认为,保持(同台湾的)这种关系,是合乎我们的意愿的。更确切地说,是适宜的,即便必要时可以适当降格。”富尔在整个谈判过程中贯彻了戴高乐的指示精神。
10月23日上午,周总理会见富尔。在寒暄中,富尔故意问周总理是否到过巴黎。其实他很清楚,周总理早年曾在巴黎逗留过。周总理回答:“是的,那是40多年前的事了。”富尔接口说:“现在是再去巴黎的时候了。”轻描淡写地点出了他访华的使命。
富尔开门见山说道:“法国元首戴高乐将军希望同中国领导人就两国关系问题进行会谈。他认为,像我们这样两个大国的领导人现在还不能进行会谈是不正常的。因此,戴高乐将军要我来中国,代表他同中国领导人会谈。”
而在中法建交会谈中,法国同台湾的关系问题是一大难点。富尔代表戴高乐提出三个建交方案:(1)无条件承认方案。法国政府正式宣布承认中国,中国政府表示同意。(2)有条件承认方案。法国政府表示愿意承认中国,中国提出接受承认的条件。(3)延期承认方案。法国政府对中国先不作政治上的承认,但两国间形成特殊关系的局面。富尔强调说,戴高乐希望能争取立即实现第一方案。他表示,法国准备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但希望中国不要坚持法国先主动同台湾断交。他反复解释,法国政府绝不是以此办法搞“两个中国”,而是认为两国在互相承认的问题上不应提任何先决条件。法中两国无条件建交,就意味着和等于法国政府断绝同台湾的外交关系。
总之,法方既想同中国建立正常外交关系,又想避开主动宣布同台湾断交,实质上是回避公开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和反对“两个中国”问题。戴高乐也不愿在建交问题上给人以法国有求于中国的印象。
针对法国的立场,周总理指出,法国可以从与中国完全平等的地位出发,在以下方式中任选其一:(1)全建交方式,如瑞士和北欧诸国那样,即在解决法国对台关系问题的条件下实现中法建交,也就是法国先同台湾断交,然后同我们建交的模式。(2)半建交方式,如英国、荷兰那样,这对双方都将是不大愉快的。(3)暂缓建交。双方应采取积极创造条件促进早日建交的态度,而不是消极等待,可先设民间贸易代表机构等。中方欢迎积极的直接的建交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