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根据敌人的防御特点和兵力配备情况,拟定了周密的渡江作战计划:决定集中主力,选择敌人防御的薄弱环节,实施多路而有重点的突破。突破成功后,先以穿插迂回战术消灭沿岸防御之敌,夺取要点,尔后则以主力向敌纵深发展,占领嘉陵江、涪江之间广大地区,打开战场,求得在运动中大量歼灭敌人,从而为下一步向甘南发展创造条件。为了使强渡嘉陵江一举成功,整个川陕根据地都动起来了。
选择渡江的主要渡口,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可谓费尽心机。以剑门关为中心来看嘉陵江,北面江宽,水流也显得缓和平稳,在枯水季节,有些地段可用就便器材渡过;南面水深流急,长年波涛汹涌非船不能渡。红四方面军具体的军事行动主要由总指挥徐向前掌握。徐向前和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王树声带领参谋人员翻山越岭,沿嘉陵江东岸行进3、4百里,了解敌情,查看地形,寻找渡口,选择战机。经过详细调查研究,发现了敌人沿江防守的薄弱部分,决定选择在苍溪城南与阆中之间的塔子山下为强度嘉陵江的主要突破点。塔子山雄峙于江东岸边,居高临下,利于红军发挥火力,掩护部队强渡。山后是块宽阔的平坝子,利于集结部队和船只,不易被发现。此处江面宽阔,水流平稳,船渡比较容易。对岸又是一片平滩,越过平滩为丘陵起伏地,易于部队迅速展开,向纵深发展。徐向前还决定在苍溪城上游50里的鸳溪口和下游40里阆中以北的涧溪口作为另外两个强渡点。
一方面渡江战役的准备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另一方面红四方面军继续向中央报告沿江的前哨战,3月11日四方面军向中央报告了敌人的动态,提出了“我军目前在南部大捷,拟大进,彻底消灭敌人配合西方军行动。我军正围攻仪城,并已取回苍溪。”这封电报表明,红四方面军有可能随时渡江西进。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红四方面军将强渡嘉陵江的准备情况乃至整个战役部署直接报告中央的电文。
3月28日,渡江战役开始。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副总指挥王树声进入渡江前线指挥部。部署在塔子山、五当山的20门迫击炮,已测好轰击目标。集结在塔子山后开阔地带的突击部队等待出击。晚上9时许,前线指挥部向渡江部队发出“急袭渡江”的命令,红军立即按作战计划分3路强渡嘉陵江。红军除在重点渡口强渡外,还在宽大正面的许多渡口实施多路突破。3路红军突击队均按计划胜利突破了敌人沿江防线;第二梯队也很快从苍溪渡过嘉陵江,主力向梓潼方向前进。
为了巩固嘉陵江沿岸阵地,扩大战果,扫除向西发展的障碍,必须迅速占领嘉陵江西岸的几个重要城镇和攻克西北要道的隘口剑门关。剑门为巴蜀四大名山之一,山势北高南低,72峰东西横亘数百里,齿仞参差,倚天如剑。站在关外由北往南看,整架山的地势北高南低,七十二峰峰密绵亘,极象七十二头雄狮面北而卧,日夜警惕地守护着蜀国大门。那高耸入云的峭壁,犹如刀切斧砍一般,是不可逾越的天然屏障。剑门关横跨于剑阁、昭化之间,是剑门山上的隘口。它扼川陕孔道,突兀高矗,峥嵘崔巍,冷兵器时代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但关口一破,就一泻千里,直下成都。剑门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四川军阀对剑门关的防御特别重视。这里是一个战略要地和川军江防的支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