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寻敌酋
1945年3月,驻菲律宾克拉克机场的美军飞机开始执行海空巡逻和攻击日军海上目标的任务。3月17日晨,飞行大队部向飞行员安排任务,指定搜索区域、通信暗语和气象说明。指挥官宣布主要任务是截击日军“爱米莉”(emily,是盟军对2式大艇的称呼),并告之从情报中获悉,机上有日军高级军官。听到这个消息,第104中队飞行员们斗志高涨、兴奋不已。
最可能遭遇“爱米莉”的搜索区域交给第119轰炸机中队。虽然第104中队飞行员战斗经验较多,但第119中队配备比第104中队的pb4y-1“解放者”更新锐和火力更强的pb4y-2“私掠船”巡逻轰炸机。
pb4y-1是b-24“解放者”轰炸机的海军型号,在美国海军主要用于海上反潜和巡逻侦察。b-24是联合飞机公司在b-17之后设计的新型轰炸机,当时军方最优先的要求是大航程,所以采用展弦比达11.55的细长主翼,并在厚厚的翼内布置燃油箱,而在机身内尽量携带近4吨炸弹。b-24除轰炸外,还可完成运输、巡逻、救难等多种用途。pb4y-1最大速度462千米/小时,航程4980千米。pb4y-2“私掠船”为其改进型,前机身延长2.13米,4台发动机功率由1200马力增至1350马力,双垂尾被高大的单垂尾取代,机身两侧有两个流线型动力炮塔,12.7毫米机枪由pb4y-1的7~10挺增到12挺。两型飞机的乘员组均为11人。
斯奇普斯上尉是海军第104轰炸机中队的一名机长,9时15分,他驾pb4y-1起飞,进入巡逻航线,从台湾以东海上向北飞行,穿过台湾与先岛群岛间海峡进入东海后,沿着中国海岸向南飞行搜寻。为不被日军战斗机发现,pb4y-1应贴着海岸线飞。但当时海面上发生雾堤(一条极为明显的雾带,多以海上最为普遍),在接近海岸处能见度为零,于是pb4y-1在距海岸3~5海里、高度约30米低空飞行。在杭州湾西南约150海里处发现出港的日军货船和1艘反潜巡逻的海防舰。斯奇普斯在日舰炮火射程外对货船进行掠桅轰炸和扫射,投下的10颗100磅炸弹中5颗命中,货船起火沉没(战后查实,此船为日军征用的1379吨货轮“北华”号)。接着,他又与两架日军“杰克”(jack,零式三座水上侦察机)遭遇,在短促攻击后,击落其中一架(战后日方推测为驻台湾淡水基地海军901航空队的装备雷达的侦察机)。美机继续向南巡逻飞行,半小时后,在前方5~8海里、900~1200米上空发现目标——“爱米莉”。来机正是山县中将乘坐机。
巨机空战
山县中将偕司令部参谋等21人,加上机组10人乘坐的“晴空”(这里的机上总人数来源于日本资料),在3月14日黄昏飞抵第2南遣舰队司令部所在地泗水,15日晨飞往新加坡。由于南海上空美机活动频繁,日机在各着水地收集美机巡逻时间与航线的情报,以选定最安全的飞行时间与航线。16日飞往香港途中,由于发动机故障和气候恶劣,“晴空”在海南岛三亚降落,着水时触上珊瑚礁,飞机底部破损。由于没有可换乘的陆基飞机,只好连夜排水修理。17日上午10时日机离开三亚,预定飞到台北附近水上飞机修理厂检修后飞往九州。但在淡水上空盘旋时,通信员收到电报:台湾受到美机空袭,不能降落!山县了解到飞机燃料还能继续飞行1小时20分,于是命令转向飞往上海。日机转向时高度约4000米,速度259千米/小时。由于云层密布,日机下降到300米高度。看到中国海岸后,山县与参谋们心情松弛下来,正洋洋自得时,美机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