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架由中国自行生产的米格-17在1956年交付使用,中国人称之为歼-5飞机。这是中国生产的第一种喷气式歼击机,这也使中国成为亚洲第一个掌握喷气式歼击机生产能力的国家(原文如此)。随后不久莫斯科又批准向中国转让了米格- 19超音速歼击机,中国空军迅速进入超音速时代。中国自行生产的米格-19在1962年投入使用,中国人称之为歼-6飞机。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一共生产了近4000架歼-6,他们全部由沈阳飞机制造企业负责生产。南方的飞机工厂则在歼-6的基础上发展出一款相对简单的强击机,这种被称为强-5的强击机一直到现在都是中国空军近距支援的主力。
随后发生的事情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是非常不幸的,这直接导致两国关系悲剧性的发展。赫鲁晓夫在1960年一夜之间从中国撤走了全部的援建专家,使中国的国防工业和国家发展规划受到严重影响,中国人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以弥补前苏联专家撤走后,几乎陷入完全停顿的国家建设。对于这种将两党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冲突扩大到两国的关系上的做法,即使在前苏联,当时也有着不同的看法。赫鲁晓夫也曾试图纠正自己的错误,这也是为什么他于1961年3月批准向中国转让米格 -21歼击机和图-16中程轰炸机。曾经有一种说法,认为莫斯科是以新年大甩卖的心态向北京推销过时的型号。这是完全不正确的,在当时米格-21是前苏联前线航空兵最新装备的歼击机,而图-16则是空军远程航空兵的主力。向中国提供这些飞机足以说明当时的前苏联政府是以积极的态度处理对华关系的,但是由于一些非常复杂的原因双方朝着完全相反的方向越滑越远。对冷战时期的外交政策很难评价是非功过,即便是在没有过去的那种帮助下中国人依然以最快的速度展开了两个型号的仿制工作。但是由于米格-21和图-16飞机的复杂程度超过了以往中国所获得的同类型飞机,所以上述两个型号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才被中方完全掌握。前面已经提到过,中国生产了近4000架歼-6,大量生产这一在前苏联空军中早已被淘汰的型号,说明中方对米格-21的仿制并不很成功。实际上真正具备现代作战能力的歼-7m型飞机一直到1983年才由成都的飞机工厂,在英国马可尼公司的帮助下制造出来,在这个型号上改进出来的一系列歼击机到目前为止依然是中国空军的主战装备之一。
除此之外中国还一直试图获得米格-21mf和米格-23ms歼击机,并希望在这两种型号的基础上,开发适合中国空军使用的技术。然而即使是相对简化系统的米格-23ms,也已经让中方技术人员有吃不消的感觉。仿自与米格-21mf的歼-7c/d,还有在米格-23ms基础上结合歼-8i技术特性,所开发的歼-8ii飞机,都是在 1988年才开始服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