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彩图版》质疑辨析
2005-09-30 作者:萧鸣
转自《文汇读书周刊》
■萧鸣
王曾瑜先生著文批评《中国通史彩图版》(以下简称《通史》)?金生叹先生最近著文称王曾瑜先生的指责“严肃,尖锐,确系事实。”笔者认为王金二位先生对《通史》的所谓“批评”严重失实,辨析如下:
1、王曾瑜先生说《通史》把曹彬称为“儒将”“最为荒唐可笑”,是“信口雌黄”,“闻所未闻的新发明。”而《宋史》载有曹彬反对屠城,主张兴仁义之师的资料。宋代李心传《旧闻证误》引《建隆遗事》记载赵匡胤曾对曹彬说:“汝实儒将”。宋史专家王曾瑜先生对此并无所知,其武断说法不攻自破。
2、王曾瑜先生批评《通史》中“宋代开始恩荫制度”,认为“恩荫开始于汉代。”据《中国历史大辞典?恩荫》条:“此制始于北宋初,是门荫制的扩充”。《汉语大词典》亦如此说,和《通史》的叙述一致。而王曾瑜先生却是《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的编委。“恩荫制度”始于北宋在学术界早有定论,《通史》论述并无不当。
3、王曾瑜指责《通史》关于“岳母刺字”的叙述“全不见于宋代史籍”。据查《宋史.何铸传》记有岳飞被诬受审,“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历史学家游彪先生已著文论证“岳母刺字”实有其事。何况《通史》在叙述时,书中注明:“据说,岳飞刺字的故事,一直在民间流传。”
4、王曾瑜先生指责《通史》中的梁红玉“史无其人”,“杨家将″,以及“大闹朱仙镇″等不符历史事实。可《通史》中都已明确注明那是“梁红玉的传说”,“杨家将的故事”。并指出“大闹朱仙镇”“是《说岳全传》中的一则故事。”
5、王曾瑜指责《通史》“采用京剧须生岳飞画像和‘中兴四名将’图自相矛盾”。而《通史》中同时采用岳飞画像和杭州岳王庙岳飞泥塑绘像,读者可参照今古,并无不妥。
6、王曾瑜先生批评《通史》“按照《说岳》小说家言,称完颜兀术为‘金兀术’,完颜兀术从来也不姓金。”其实“金兀术”一说,可见宋徐大焯所著《烬余录》,《元史.郝经传》,元代武当山碑刻,明代《智囊全集》,清代《清史稿.章攀桂传》等史籍记载。仅王曾瑜先生未曾见到而已。“金兀术”是指金国完颜宗弼,即金国兀术,并非姓金。如“唐三藏”,只是说唐朝之“三藏”,非谓其姓唐。金兀术,唐三藏之名俚俗皆知,不会引起歧义。
7、王曾瑜先生指责《通史》张飞画像上的矛错了。不要说至今无人考证出张飞究竟用的是什么矛。指责此矛非彼矛,这个批评本身就琐碎无聊。
8、王曾瑜先生指责《通史》采用的“出师表”,“还我河山”是“伪托之作”。包括“满江红”在内岳飞的诗词遗墨,经数百年以来流传已久,早被社会普遍接受。近现代的一些学者提出“伪托说”,大多为推理和猜测,作为一种学术意见固然有合理的成分,但还缺少确切的证据。《通史》沿用习惯之说,不采用未曾确证的考据,当无不可。
9、金生叹先生批评《通史》“无纲无目,无章无节”,是指《通史》没有遵照几十年以来历史教科书的体例编排。史家采用编年,纪传,本末,章回等不同体例著述历史,向无成法,并不拘于一格。《通史》以编年为纲,以历朝为章,以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为目,著文述史,举图证文,自成体系。破除成例,耳目一新,正是其优点所在。彩图版《通史》出版后,近几年国内出现了至少七种以上《中国通史》彩图版。可见其体裁体例已经被广泛采纳。
10、金生叹先生指责《中国通史》插图甚多,均未注明来源。《通史》为通俗历史读物,不是学术著作。3000 余幅图片,都要注明来历没有必要。
11、金生叹批评《通史》没有采用《舆地图》,《南都繁会图卷》等图。查《通史》各卷历朝首页,已配有统一绘制的全国行政区域图,编者有不同的取舍,未能赘附其他地图,算不上错误。
12、金生叹先生所说明代宦官专权不始于英宗而始于永乐,实闻所未闻。《明史》永乐年间宦官立正传者仅用郑和一人,附于郑和传者为侯显。郑和下西洋至今为人称颂,侯显曾至西藏,印度等地,史称“五使绝域,劳绩与郑和亚”。且郑和,侯显常年在外,不预朝政,何来“专权”之说?
综上所述:王曾瑜先生和金生叹先生列举《通史》的错误可分三类。一种是自己没有看到相关的资料,批评错了。第二种是不理解如何编写普及读物。把《通史》明确标注引用的“传说”说成编者把传说当成历史“以讹传讹”。司马迁把关于“三皇五帝”的“传说”写进正史,为何不允许《通史》把“传说”写进通俗历史呢?传说虽非历史,但其中包含着历史真实的若干信息,应该重视。至今海内外华人认同炎黄二帝为民族始祖,修陵修庙,每年祭祀。按照王金二位先生的逻辑,我们岂不要把炎黄二帝抛进垃圾堆里?第三种是他们把晚近研究的某种说法作为学术标准,强指别人没有采纳,便斥为“错误百出的学术垃圾。”两位先生提出的“硬伤”和“错误”,一个都不能板上钉钉,可称无中生有。这种以“专家”身份所写的“严肃”批评,缺少起码的严谨和公允,使人无法信服。更为令人吃惊的是王曾瑜先生在批评中的漫骂诋毁,人身攻击,已经远远超出“学术批评”的范畴,严重破坏了史学界学术批评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