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年前的1937年冬至1938年春,侵华日军在进攻南京及侵占南京后,展开了大屠杀。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等曾作专案审理,惩办了一些战犯。南京大屠杀期间,不少坚持留在南京城及其附近的外籍人士,曾伸出援手救助南京难民,史学界称之为“南京国际大救援”。
11月中旬,本报记者戴袁支应丹麦驻华使馆之邀,赴丹麦、德国,收集到一组当年国际救援新史料。史学家认为,这些史料见证了中欧人民友谊,对重现那段历史十分重要。
①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见证人、江南水泥厂难民区负责人卡尔·京特博士摄于南京栖霞山。
京特夫人提供(首次发表)
②新收集到的这幅照片,难民胸前都别有布条。2001年本报发现的栖霞寺难民拍摄于该寺三圣殿内外的两张照片(见图⑦),难民胸前也都别有布条,为别处难民所没有。该照片当与上述照片同为栖霞寺难民的一组照片。
③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主席马吉牧师拍摄的纪录影片《南京暴行纪实》中5号影片的第7个镜头,该图曾被误认为摄于鼓楼医院,本报记者在2007年“第二次南京大屠杀史料学术讨论会”上论证了其摄于江南水泥厂小医院。
④图中拄拐杖者为施佩林,背猎枪者为京特,摄于南京栖霞山麓的江南水泥厂。
京特夫人提供(首次发表)
(
⑤辛德贝格
玛丽安提供(首次发表)
⑥2009年11月20日,德国汉堡市郊京特家中,本报记者向京特夫人赠送《南京大屠杀史料集》。
⑦这是2001年京特夫人提供给本报、本报曾首发过的一张当年难民的照片,难民胸前都别有布条。根据实地调查,本报记者发现了它拍摄于南京栖霞寺三圣殿的石窟内。
⑧1937年12月1日辛德贝格来南京前于上海留下的“生死状”。
这幅1939年春中国人赠送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总稽查施佩林的工笔重彩虎画,表达了中国人对施救者的感激和称赞;施佩林又赠给京特,见证了两位施救者之间的深厚友谊。它现悬挂于京特家的门厅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