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古事
走古事流行于闽西罗坊、北团、隔川等地。昔日这一带常闹旱、涝两灾,当地罗氏十四祖罗才征为清朝举人,曾任陕西州知府、湖南武陵县知县,卸任返梓时,把流传于湖南的走古事移授乡民,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兼作元宵节民间娱乐活动。
走古事按房族为单位,一族一棚,共设七棚。每棚内由两名本族身壮、胆大的男童,一扮主角,一扮护将,均按戏剧人物着装、上脸谱。扮主角的男童直立在铁杆上如踩高跷,腰身用铁圈固定,走起来摇摇晃晃。护将则坐在棚中,与主角形成上下二层。古事棚重约400余斤,需22人抬,竞走时三班轮换,共需66人。
走古事先在大坪举行。正月十五上午10时,以天官领路,六棚古事跟随,一路鸣铳,来到罗坊的屋背山坪,在数以万计的乡民和游客的围观中,个个精神振奋,"嗬!嗬!"呼喊,开始竞赛奔走。
接着在河中举行。下午2时许,古事列队从云龙桥下河床,鼓乐队相互泼水,然后响三铳,逆水而行500米。虽天寒水冷,河石苔滑,但个个情绪激昂,竞跑激烈,场面十分壮观。除第一棚天官不能超越外,后六棚竞相奔走,若能超过前棚,则视为吉利。抵终点河边方才停止,走古事到此结束。
游大龙
闽西姑田游大龙,始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意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每条龙从90节到150节不等,每节4米,龙身直径70厘米左右,每节由5个青壮年轮流抬举游动,有"天下第一龙"之誉。
每年正月十三下午,大龙出游游前,先由10多个人带上工具"查修龙路"。次日下午4时许,由长者以猪、鸡、鱼等供品祭拜龙头,乐队伴奏,神铳、礼炮齐鸣。祭拜完毕,龙头在一片爆竹声中起驾,开始出游,每一节龙身顺序跟随,到村外指定地点与龙头逐一连接。黄昏时分,一条十分壮观的大龙有如腾云驾雾,缓缓行游。龙游大地,百姓紧随,家家门前燃松明、点灯烛、摆果茶、放炮仗。
正月十六上午,焚烧龙身,但龙头、龙尾上的龙珠不能烧。抬龙板的人最后竞相往家里跑,谁先到家谁最吉利。至此,整个游大龙活动结束。
魁星点斗
魁星,客家民间信奉的神明。传说他聪明智慧,才气过人,客家人把信奉魁星作为勉励后代崇尚知识、勤奋读书的传统习俗。
每年正月十五晌午,闽西抚市社前村热闹非凡,已有300多年历史的古事花轿队伍绕村而游。在长达1公里的古事队伍前面,由本村一人装扮魁星坐在大轿上,手持斗笔;当队伍到达庵堂、宗祠前,魁星用斗笔写上风调雨顺、四季发财、五谷丰登、万事如意之类的吉祥话。
古事花轿由众人簇拥,挨家挨户巡游,以庆贺旧岁丰收,祈愿来年万事如意。
烧炮
闽西新泉乡有东南、西、北三个村,每逢正月十四,家家购1万至10万响鞭炮,用一块门板作垫,将爆竹圈成三角形,像一面旗子,悬挂在屋前空坪上。次日凌晨1时许,村民用轿抬着"三太祖师",举着狮、豹、龙、凤旗,敲锣打鼓,自北村、西村至东南村游行一日。每到一家门前,村民就烧香点烛,拱手祭拜,燃放悬挂在屋前的鞭炮。只听一声声炸响,震耳欲聋,顷刻之间火光冲天,硝烟弥漫。"炮团"烧而非放,故名"烧炮",取一年大发吉利之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