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钊
汉代乡里是编户齐民聚居之地,同性宗族聚居于乡里,是血缘亲情的自然流露;但行政区划的里是按自然地理及聚落划分,不可能按族姓聚居划分。反映在文献中的“同乡里”、“同里”、“同乡”的词汇,并不完全代表特定的血缘群体,也不能反映出乡里聚居的型态是同族姓聚居,或是异性聚居的乡里。史称“同乡里”而不同姓的例子很多,“同乡”也是如此。东汉末年,“同乡”甚至成为士人互相标榜,结合的地缘基础。由于士人活动范围较广,“同乡”或可以指代同县,或指代同郡。汉里虽约有百户,但也不能表明是同姓聚居型态。随着人口迁徒变动等因素,原来同姓聚居的乡里变成异姓乡里。走马楼吴简所记141个丘,绝大多数都不是同姓丘里,正是一典型事例。这种异姓乡里的存在,反映汉至魏初社会结构趋向复杂,不单以血缘群体为中心,即使宗族仍有聚族而居的情况,但乡与里已混杂异姓群体居住,其中人口迁徙与流动因素是一重要原因。(《周秦汉唐文化研究》第1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