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的明代龙纹罐
今年初,全长308公里的成渝铁路客运专线正式开工,成都[注: 成都市-成都市,简称“蓉”,别称“锦城”、“锦官城”,自古被誉为“天府之国”,是中国四川省的省会,中国中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行政级别为副省级。]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也随即对成都段沿线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
昨日,记者从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目前,成渝铁路客运专线成都段的考古发掘工作已经阶段性完成,整体发掘面积达2400平方米,共发掘出以墓葬群和遗址为主的11处文物点,时间跨度从汉代至明代,出土文物近百件。
●本次发掘的11处文物点基本分布在成都锦江区、龙泉驿区和双流县境内
●一些考古发现在以往的发掘中较为少见,对研究当时成都地区的历史人文和丧葬风俗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双流县汉代“11室”崖墓葬30人
双流县新兴镇,埋藏着一处东汉[注: 东汉(公元25年~220年),又称后汉,是中国古代继秦朝和西汉之后的又一个大一统王朝,由光武帝刘秀建立。二十四史中的断代史—《后汉书》,即记载了上起光武帝,下至汉献帝的东汉一朝共196年历史。]崖墓群,今年5月,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对这里进行抢救性发掘。
清理完近1米深的淤泥后,一个大型崖墓出现在眼前。长约30米的甬道两侧,分布着11个规整的方形墓室,随处可见排列整齐的陶棺。记者数了一下,完整的陶棺共有15具。“根据遗留的残片判断,这座墓里原本至少有30具陶棺。”现场负责人谢林说,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多达11个墓室,埋葬至少30人的东汉崖墓非常罕见。其中一个面积不到10平米的墓室中,整齐排列着6具陶棺。
本次发掘中,出土的随葬品主要有陶罐、陶鸡、陶马、陶俑等,其中一个眉目清秀、头挽高发髻的簪花东汉仕女俑最为“抢眼”。
三圣乡宋代瓷器或出自琉璃场窑
不久前,考古队员在成都市锦江区三圣乡某村发掘了一处宋代遗址和墓葬,发掘遗址面积约200平方米,砖室墓葬2座,出土瓷盏和瓷罐各一件。
这处遗址地层堆积中出土的大量残破瓷片,引起了考古队员的注意。“这些瓷片基本都是生活用品,可以分辨的器型包括碗、罐、瓶、碟等。”考古队员说,从釉色、胎色、烧制工艺和遗址的地理[注: 地理(Geography)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地理”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易经》。]位置判断,应该出自于成都的琉璃厂窑,属于邛窑系。
记者了解到,邛窑是位于成都平原的古代窑址群,始烧于南朝,衰于宋朝,断烧于元代,时间跨度约800年,是我国古代青瓷的重要产地。邛窑分布很广,如邛崃什方堂、尖子山窑、成都市区的青羊宫窑、琉璃场窑、都江堰的玉堂窑、彭州市的瓷峰窑、郫县的大坟包窑等,都被通称为邛窑。
除了烧制盘、碗、罐等日用器皿外,邛窑还以首创陶瓷省油灯而闻名。四川自古以来崇尚读书,学子们多贫寒清苦,陆游[注: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山阴(浙河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幼年时受到父辈的熏陶,怀报国之志。29岁时考中进土,因主张恢复中原,被秦桧罢黜。]曾在《斋居纪事》中记载:“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盏最省。蜀有夹瓷盏,注水于盏唇窍中,可省油之半。”
龙泉驿区明代墓门现铜钱排水孔
在龙泉驿区柏合镇一处建筑工地附近,考古队员抢救性发掘出一处占地约700平方米的明代墓葬群。其中一座古墓的4扇墓门保存完好,异常精致。记者看到,4扇墓门的门楣上,各有3朵花卉浮雕。每扇门的门扉上方,均有20个币形门孔,中间刻有花卉和祥云交织的浮雕图案。雕刻惟妙惟肖,十分精美。此外,门槛上还有铜钱状排水孔。虽在地下埋藏了数百年,但4扇墓门现在仍能平稳地开启闭合。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项目负责人谢林说,本次发掘的11处文物点基本分布在成都锦江区、龙泉驿区和双流县境内,一些考古发现在以往的发掘中较为少见,对研究当时成都地区的历史人文和丧葬风俗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