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改革发展北伐胜利至抗战这一阶段,虽然日本对我国的侵略得陇望蜀,各地的经济还仍凋敝,但民国的一统局面毕竟为我国茶业的近代发展,也带来了某些基础。另外,加上这期间从日本留学归国的学者,以及国内一批大学农学院毕业的学生如张天福、庄晚芳、陈椽等等相继投身茶叶工作,所以,由于这批近代茶叶科学工作者领导和加入我国茶业改革的实际,从而使我国茶业的近代化建设,也真正获得了切实和较快的发展。 具体来说,这一时期完成的主要工作,首先是茶叶检验机构的建立。1887年以后我国茶叶贸易的“日形减退”,原因很多,但其中之一就是各地茶叶商贩“作伪搀杂”,所以早在1914年张謇任农商部长时,就呈文“拟在汉口、上海、福州等销茶地点,设立茶叶检查所”,并初拟了一份《茶叶检查条例》①。但由于一些具体原因,茶叶检查所实际没有建立起来。
北伐结束后,国民政府1928年在上海才正式筹建商品检验局。1930年吴觉农至该局工作后,围绕茶叶检验和生产、贸易,开展了一系列工作,这时也直到这时,我国政府设立的茶叶机构,才开始由消极的限制和税茶,对茶业和茶叶科技的改革、发展,真正起到领导和促进的职能。继上海之后,汉口等出口茶叶口岸,也相继成立了商品检验局。1931年,上海商检局由吴觉农、张康泽等人草拟出了我国第一份《出口茶叶检验规程》;6月29日经“茶叶标准审委会”通过后,报实业部批准,予7月8日在报上公布,并由上海商检局对出口茶叶首先执行②。1932年7月中旬,实业部召开第二次全国商品检验会议,提出当年茶业最低检验标准,除上海外,这时汉口商检局也开始执行①。其后,每年对检验标准又不断调整和不时注进新的内容。这些对保证我国出口茶叶质量,都起到了显著的作作用。1936年起,实业部又倡导各产茶区实行产地检验,这不只使产地和出口检验结合,而且使检验由消极检查变成为对茶叶生产的一种积极推动和指导。
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