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爆发以后,随我国大片国土的沦陷,当时我国茶业的贸易和有关政策,也作了相应的调整。因此,尽管其时环境艰苦,我国在这个阶段的茶叶贸易、生产和科研、教育,仍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和提高。 如上海沦陷后,我国茶叶出口市场转移香港,1938年6月,财政部颁布了第一次战时产业统制的“管理全国茶叶贸易办法大纲”①,由财政部贸易委员会主办茶叶的对外出口业务,在全国推行茶的统购和统销。这一改革结果,不但革除了过去茶叶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的诸多陋规,减少了中间剥削和洋行延期付款扣现等旧弊,使广大茶农和茶商得到很大好处;而且还极大地促进了出口贸易。如1938和1939二年,我国茶叶出口额、出口价格都比往年要高,是年茶叶出口创汇,在全国所有出口农产品中,也是首屈一指。后来日本实行海上封锁,我国从香港出口受阻,在贸易机构和政策上,才不得不又多次进行调整。
据吴觉农先生当时对茶叶统购统销和自主贸易的肯定,其成就“最堪为茶业界所注意的”,就是“外销红绿茶的分级的厘订”②。过去洋行或代理商收购茶货,完全据当年该国总部通知而定,而我国内地茶商,则又都是根据去年出口茶类的数量、价格收购,故历来出口供需不能协调。实行统购统销后,贸易委员会一面以国外需要规定内地生产数量,并在内地收购规定农商利润,去除了过去中间栈商从中抬高抑低的流弊。为了定价收购的公平,并在中央提高品质的主管政策之下,实行优质优价,因此对品质的改进,也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为了贯彻和实施贸易委员会的全国茶叶贸易管理大纲,财政部贸易委员会与浙江、安徽等有关各省,还订立了茶叶运输合约,领导各省茶叶的管制生产。这时,,各产茶省也相应成立了茶叶管理处或局,负责茶业的各项改革和行政管理工作。这些改革和机构的建立,不但稳定了当时的茶叶生产和贸易,而且对于出口茶叶进一步支援抗战,也起到了十分明显的作用。
&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