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 年中国和美国 Curtiss-Wright 公司签署一项合同,决定在杭州组装 Haw II 和 Hawk III。1934--1935
年,中国从美国进口了 213 架飞机和 94 台发动机,连同备件一共花了 620 万美元。1936 年初,中国中央政府广泛开展了祝寿献机运动。政府一共募集到
350 万美元,大部分用来购买了 Hawk III。广东空军也买了 9 架霍克。在中日战争爆发初期,杭州和韶关的工厂已经组装了大约 100 架 Hawk
III,这是中国空军的主要战斗机。1937 年夏天中国空军拥有约 600 架作战飞机,其中 305 架是战斗机,但只有一半具有作战能力。
1935--1936 年,在对各省拥有的战斗机进行重组后,战斗机被编为 3、4、5 三个大队,各辖三个中队,每个中队 10 架战斗机,另外还有 29
个独立中队。
新的 Hawk III 装备了第 4 和第 5 大队以及第 7、第 29 中队(战前第 7 中队装备意大利
Breda Ba-27)。第 3
大队下属第 8 和第 17 中队分别装备 Fiat CR.32(大约有 15 架)和过时的波音 281 (P-26)。第 5 大队和飞行学校还有大约 50
架老式的 Hawk II。
8 月 14 日所有这些飞机都投入了战斗,中国空军英勇奋战,据中国方面称,尽管日本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但中国空军在第一个月内击落 60
架敌机,给日本以沉重打击。中共历史学家则称在淞沪抗战期间,中国空军和地面部队共击落 230 架敌机,击毙日空军 327
人。这个数字显然有水分,但也是各国航空史学者的通病。根据日本方面的记录,在 8 月 14 日到 10 月 10 日期间,它们共损失 39 架飞机,击落中国飞机
181 架,地面击毁 140 架。
中国空军在第一个月内的损失格外的高。日本的 96 舰战性能优于中国最好的 Hawk III,它在中国活动频繁
。中国仅有的胜利也是用宝贵的生命换来的,战绩始终不如人意。最初的战斗使中国损失了 2/3 的战斗机。到 10 月 10 日中国的战斗机只剩下 130 架,到
11 月初已经不到 36 架,而中国的航空工厂却不能弥补这些损失。在韶关的空军航空工厂到 1937 年底为止利用从损坏的 Hawk 飞机上拆下的零件组装了 12
架飞机。但这也只是杯水车薪。1937 年 10 月 5 大队 28 中队开始用从英国购买的斗士 Mark I 换装战损的 Hawk。
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政府只好向苏联请求大规模的援助。在一周后,也就是 8 月 14 日,中苏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和军事技术援助协定。1937 年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