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09年陕西[注: 陕西省-陕西省,简称陕、秦。省会西安。位于中国内陆腹地黄河中游。跨黄河中游和长江支流的汉江,嘉陵江上游,陕西省地处中国内陆中心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就在陕西省泾阳县境内。]富县秦直道[注: 直道 拼音: 解释: 1.古道路名。(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二百一十二年)命蒙恬开筑,北起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南至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是联结关中平原与河套地区的主要通道。]考古取得开创性成果,并获全国十大考[注: 介绍 清代的一种考核官吏的制度.凡翰林院出身的中,下级官员.第十年左右,临时召集一次考试.不得以任何理由缺试,名为大考.考试结果,最优者予以特别升擢(音ZHUO二声)可由七品超升四品,劣等分别罚俸-]古新发现以来,2010年,陕西省[注: 西省 拼音: 解释: 1.汉永乐宫之司署?o掌管宫内罪罚。 2.中书省的别称。 3.陕西省西安市的俗称。-xisheng]考古研究院秦直道考古队,又对陕西黄陵的秦直道进行了小规模发掘,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此次发掘始于7月21日,10月31日结束。地点选在陕甘交界子午岭上的兴隆关一带。共试掘探沟8条、解剖烽燧2个,发掘面积约250平方米。
秦直道研究的分歧点:东西线之争
众所周知,秦直道研究的最大分歧点是秦直道中段的东西线之争。
东线说认为,秦直道北上至兴隆关后,向东走蚰蜒岭,再向北,经陕北,至终点包头。
西线说认为,秦直道至兴隆关后,继续向北,再转西北,经甘肃[注: 甘肃省-甘肃省位于中国中部偏北。简称甘,又简称陇。介于北纬32°36′~42°47′,东经92°10′~108°43′。]和陕西定边,再折向东北,经内蒙古[注: 蒙古位于亚洲中部的内陆国,南、东、西与中国接壤,北与俄罗斯相邻。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蒙古国原称外蒙古或喀尔喀蒙古,原为中国的一部分。],回归旧有的秦直道,至终点包头。
东线说的秦直道基本南北笔直,是弓弦。西线说的秦直道向西转了一个大弯,是弓背。
目前,大部分考古学者持东线说,相反,大部分历史和历史地理[注: 地理(Geography)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地理”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易经》。]学者持西线说。
发掘地点选在兴隆关周边,就是要对这个三岔口的三个方向的古道路进行解剖,以解决争论已久的东西线之争。
兴隆关以南的秦直道
共发掘探沟4条。以南桂花探沟2为例。
位于子午岭主脉上,海拔1588米,北距兴隆关约3公里。该段秦直道南北向,路基略呈梯形堤坝,南北214米,高30~35米。钻探证实,整个路基为夯土构筑。经测算,该段路基的土方量约为17万立方米,是秦直道上迄今发现工程量最大的堙谷垫方路段。
探沟2选于此,是因为这里是秦直道由南向北的必经之路。试想,这一带如果还有其他路径可选择,当时的人也不会耗费如此气力修筑这样一条垫方路段了。
所布探沟与直道垂直,探沟长8.2米,宽1.5米。
地层关系较简单,分为3层。第一层为地表和现代[注: 时间名词欧美所指的时间跨度为:公元后1936年(1936 AD) - 公元后1968年(1968 AD)[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现今这个时代;我国历史分期上特指1919年五四运动到现今这个时期;有时也指]路土层,厚8~15厘米。第二层为古代路土层,细分为4层,总厚46~64厘米。第三层为夯土垫方路基层。
发现四层道路路面,即秦直道的四叠层,各层路面间界分清楚。自上而下[注: 自上而下 拼音: 解释: 从上到下。 相关词语 自郐而下自上而下一鼓而下形而下学形而下顺流而下从天而下等而下之而下-zishangerxia]分述如下:
上层路面:使用路面宽3.4米,路土色灰黄,质地十分坚硬。路土内夹有大量礓石,路面暴露有5道与直道平行的礓石带。礓石是经过加工后掺入路土的,以增加路面的强度。路面上未见明显的车辙。本层路土厚16~22厘米。
路面上出有汉代的粗绳纹瓦片和明清瓷片,说明早期瓦夹在晚期遗物中。
二层路面:路土色灰黑,坚硬,路土中的礓石少于上层,但仍在路面形成少量的礓石带。路面中部有两两对称的4道辙沟,本层路土厚18~23厘米。
路面出土残铁锸1件,时代约在东汉[注: 东汉(公元25年~220年),又称后汉,是中国古代继秦朝和西汉之后的又一个大一统王朝,由光武帝刘秀建立。二十四史中的断代史—《后汉书》,即记载了上起光武帝,下至汉献帝的东汉一朝共196年历史。]或稍晚;外绳纹内布纹或素面的板瓦2片,时代约为西汉[注: 西汉,又称前汉,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朝代,与东汉合称汉朝,是中国第四个强盛稳固的朝代。 西元前206年刘邦被西楚霸王分封为汉王,]晚期至东汉。
三层路面:路面大部分为碎礓石、小粗砂石块与黄土混合构筑,路土较其上层更黑,质地较坚硬,可见斜向的千层饼状路土。整个路面有6道辙沟,其中相对的辙沟距均为110厘米,与富县秦直道上层路面的最小辙距相等。本层路土厚12~15厘米。
路面上出土外绳纹内大麻点的板瓦1片,时代在秦至西汉早期;外绳纹内布纹的筒瓦2片,时代为西汉中[注: 汉中,简称“汉”,美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北倚秦岭、南屏大巴山,中部是汉中盆地。全市辖十县一区,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人口372万。]晚期。
四层路面:路土色黑,质地坚硬,但路土中礓石少于其上三层,明显可见斜向的千层饼状路土。路面东部有一对辙沟,辙沟距115厘米。本层路土厚10~12厘米。
路面出有外绳纹内大麻点的筒瓦1片,时代在秦至西汉早期;外绳纹内布纹的板瓦1片,时代约为西汉中晚期。
经解剖,本层以下即为夯筑的垫土路基。
兴隆关以东的秦直道
位于子午岭支脉的蚰蜒岭上,发掘探沟2条,以蚰蜒岭探沟2为例。
地处山脊上,海拔1598米,西距兴隆关760米,这里也是向东的秦直道必经之地。直道略呈东西向,所布探沟与直道垂直。探沟长8米,宽1.5米。
地层关系分为3层。第一层为表土和现代路土层,厚10~50厘米。第二层为古代路土层,细分为2层,总厚28~42厘米。第三层为生土。
共发现两层道路路面,分述如下:
上层路面:路面土色灰褐,土质较硬,呈倾斜向的千层饼状,其中夹有粗绳纹瓦残片。探沟2向东扩方后,发现了典型的早期车辙。辙梁土色黑褐,质地坚硬,呈斜向千层饼状。辙沟内为浅黄色淤土。本层路土厚15~20厘米。
遗物:出土于路土中,为外绳纹内素面的板瓦2片,时代约为西汉中晚期。
下层路面:土黑褐色,土质坚硬。路面北部有两道车辙,辙沟距110厘米。辙沟内有明显的碾压形成的斜向千层饼状路土。本层路土厚12~18厘米。
遗物:出土于路土中,为外绳纹内光面的板瓦1片,时代约为西汉中期。
兴隆关以北的古道路
位于兴隆关以北的子午岭主脉上,发掘探沟2条,以兔儿崾崄探沟为例。
地处山脊的中部,海拔1569米,南距兴隆关11公里,为向北的古道路必经之地。道路略呈南北向,所布探沟与道路垂直,探沟长6米,宽1.5米。
地层关系分为3层。第一层为表土和现代路土层,厚20厘米。第二层为古代路土层,细分为2层,总厚25-48厘米。第三层为生土。
发现两层道路路面,分述如下:
上层路面:使用路面宽4米。路面中部色较黑,两侧较黄。路土较硬,其中夹有少量礓石。路面有四道车辙,较对称、规整。辙沟距离分为60、110和170厘米三种。本层路土一般厚26厘米,最厚达48厘米,是历年发掘所见单层路土中最厚者。
与早期(秦—西汉)车辙和路土相比:该辙沟显得宽且深。路土色较淡,呈较水平向的千层饼状,而早期路土多呈深黑色的斜向千层饼状。该层特厚,似为使用不频繁但沿用时间长所致。
遗物:出土于该层表面,有白釉冰裂纹瓷片、黑釉瓷片、瓦片等,时代在宋元至明代之间。
下层路面:颜色稍浅,硬度不及上层。路土中所含礓石较上层少。下层路面不及上层规整。其东侧有一辙沟。本层路土厚13~14厘米。
遗物:出土于该层表面或其中,仅3片,为灰陶器物残片,时代约在东汉至南北朝[注: 朝公元420年,东晋大将刘裕废掉东晋皇帝自立,国号宋。此后160 多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历史上总称为南朝。]之间。
时代判定
兴隆关周边三个方向古道路的时代判定:
兴隆关以南,以南桂花探沟2的四叠层路面为代表。
第四层路土:约秦代[注: 秦朝-基本简介秦朝疆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并建都咸阳,成为中国封建王朝中第一个皇帝。]和西汉早期
第三层路土:约西汉中期和晚期(最晚至东汉早期)
第二层路土:约东汉(最晚在东汉中期)至南北朝
第一层路土:约隋唐至宋明之间
与兴隆关以东秦直道的对应关系:
第四、三层=蚰蜒岭探沟2下层、上层=富县桦沟口直道下层、上层=甘泉方家河直道下层、上层。
与兴隆关以北古道路的对应关系:
第二、一层=兔儿崾崄探沟下层、上层。
秦直道的四叠层中,早期两层路面时代的判定,除过依据路土遗迹、遗物外,还参照富县、甘泉的秦直道发掘。因为,富县直道发掘的面积较大,遗迹丰富,遗物较多,特别是出土的“大泉五十”铜币及打破路面的弃埋坑中的人骨鉴定数据,都是判定路面绝对年代的罕有资料。
依据少量残碎的瓦片、陶片、瓷片,对所叠压的路土作时代判断,误差在所难免,但这种误差不会超过数十年。随着秦直道考古的进一步深入,我们相信,对秦直道各层路面时代的判定会更加细化和精确。
结语:2+2=4
兴隆关周边的秦直道考古发掘,是第一次。其收获可以概括为2+2=4。
兴隆关以南的秦直道,最典型的是道路四叠层,它代表了秦直道自修筑、沿用至废弃的全过程。形象化表述,就是“4”。
兴隆关以东的秦直道,代表性是两层路面,它始建于秦代,沿用至两汉之间或东汉早期,然后废弃。其中,下层路面的时代约为秦代和西汉早期,上层路面的时代约为西汉中晚期(最晚至 东汉早期)。表述为“2”。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层路面,不仅在路土、车辙的质地、结构及遗物方面,与富县、甘泉揭示的秦直道惊人的相似外,而且,在三个发掘地点都发现了人为破坏直道的现象。说明这一破坏行动不是孤立和个别的,而是自上而下的国家行为。经典意义的秦直道从此废弃。
兴隆关以北的古道路,代表性也是两层路面,下层路面的时代约为东汉(最晚在东汉中期)至南北朝,上层路面的时代约在隋唐至宋明之间。表述为“2”。
结论:修筑于秦代的直道,自起点向北,经兴隆关向东,直至终点。使用200多年后,即在两汉之间或东汉早期,兴隆关以东的秦直道经人为破坏后废弃。约数十年后,改走兴隆关以北的子午岭主脉,向西转了一个大弯后至终点,直至宋明时期。
归纳为一句,4叠层的秦直道,早期2层走东线,晚期2层走西线,即:2+2=4。
如果说,2009年富县秦直道考古的成果,是确定了东线而没有否定西线的话,那么,2010年黄陵的发掘,则是在进一步确认东线的同时,彻底否定了西线。
从1990年第一次步行踏查秦直道至今,20多年过去了。一个感想是:秦直道的研究,仅仅靠文献,一千年也不会有突破;仅仅靠踏查,一百年也不会有结果。考古发掘是破解秦直道之谜的正途[注: 词 正途zhèngtú 解释 【right way】∶正道;正路走上正途【orthodox】∶科举时代以通过科举考试选择而做官为正途正途出身-zhengtu]。(陕西考古研究院 张在明 李增社 姜家乃 王 谦 刘彦博)
(《中国文物报》2011年8月12日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