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河北省[注: 唐代中书省(隋因避讳作“内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关系最为密切的是中书省与门下省,它们合称为两省或北省(尚书省称为南省)。]文物局委托,2011年5月—7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与石家庄市文物保护研究所、中山国[注: 历史上的中山国也叫琉球国,位于中国大陆东方(台湾岛的东北方)、日本九州岛西南方的大海中,为一群岛。同古代日本一样,关于其国的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中国古史。]古城遗址管理所联合对张杨村战国中山国墓群进行了发掘。
该墓群位于河北石家庄市平山县张杨村北,东距战国中山国故灵寿城遗址240米,北距战国中山王[注: 中山国的前身是北方狄族鲜虞部落,为姬姓白狄,最早时在陕北绥德一带,逐渐转移到太行山区。姬姓是周王族的姓,白狄的来历,有说是周文王后裔毕万公的后裔,也有说是来自周文王封给弟弟虢叔的西虢国。]墓1350米。
此次发掘共清理墓葬12座,其中最大的一座长4米、宽2.9米,最深的一座墓底距地表近6米。12座墓内共出土随葬品120余件,按质地分有陶器、铜器、铁器、玉器、石器、漆器、琉璃器等多种,包括鼎、豆、壶、盘、碗、鸭尊、剑、削、镜、桥形饰、带钩、环、串珠、镞等多种器形。

随葬品中带钩最具特色,共8件,有琵琶形、水禽形、曲棒形、兽面形、铲形等多种形态,部分器表有鎏金、错金[注: 错金正文中国传统的金属表面装饰方法,又称金错。把黄金锤锻成金丝、金片,镶嵌在金属器物表面,构成各种花纹、图象、文字。]、错银[注: 错银,特种工艺的一种,在器物上用银丝镶嵌成花纹或文字-cuoyin]、镶嵌绿松石等装饰,式样之丰富,装饰加工之精美,为同类墓葬中所少见。
张杨村墓群考古发掘的同时,为配合第六个文化遗产[注: 文化遗产,中文在概念上分为“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有形文化遗产”即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遗产”,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简称《世界遗产公约》),]日活动,宣传展示战国中山国文化,考古工地还举办了以“穿越千年时空 探秘中山文明”为主题的公众考古活动。近百位公众代表、专家学者亲临考古工地,参与的主要内容有:一是观摩发掘现场;二是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亲自动手进行考古勘探、发掘和修复;三是聆听中山国历史与考古讲座,与专家学者面对面交流。活动期间,新华社、燕赵晚报、石家庄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此次活动和考古情况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连续报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