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明读书处。网络图片
早在宋代就有“《文选》烂,秀才半”的俗语。意思是熟读《文选》,考取秀才便成功了一半。《文选》主编乃南朝梁萧统。他是梁武帝长子,兰陵人。武帝天监初,立为太子,世称昭明太子。自幼备有奇禀异赋,五岁遍读五经。后,笃信佛教,博览群书,招纳学士,商榷古今。感于经书子集之外少有诗文辞赋,立志补阙。
天监年间(502─519),萧统在其封邑石城(今池州贵池),召集文人雅士编写《文选》。选录自先秦至梁的诗文辞赋,不选经书子集,即便史书也只略选“错比文华”的论赞。因此,《文选》已初步将文学区别于其他著作,并按体裁将作品分为38类,共700余篇。其中不乏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选集,也是研究梁以前文学的重要资料,为历代学者所重视,为许多文人学士所诵读、模仿,也出了不少模仿秀。
萧统英年早逝,只活到31岁。是时,举国哀痛,万民同悲。据其生前遗愿,并经地方政府再三请求,皇上赐昭明衣冠,葬于石城秀山。昭明衣冠冢居石城之西,因而石城县府衙门的大门向西而不向南,以示朝敬。县治迁址之后,唐永泰元年(765),民间和政府共同捐资,在贵池城西之杜坞山建造了昭明太子庙,俗称“西庙”。据史料记载,西庙有正殿、寝殿、容止堂、香积橱等;庙的正寝殿右边建有文选阁(即文选楼),又名昭明书院。
昭明书院是池州大地上文化种子的摇篮,代代传承。由于战争,西庙长期失修,新中国成立之前,就已衰草满堂,一片颓败了。新中国成立之后,政治运动频仍,西庙和全国许多寺庙一样,在“破四旧、立四新”以及“文革”中遭到破坏,无人修复,终而坍塌,仅存遗址。现存两口古井,其一为解厄井。顾名思义,饮其水,能解厄运。
池州民间至今流传关于解厄井的神话。说的是建庙初期,因大型原木缺乏,远处购买却资金短缺。正在一筹莫展之际,有人发现井泉之中浮立一巨木,众人抽出,竟然正合建庙要求。更为神奇的是,抽了一根又一根,工地上码了一堆。建完西庙,人们惊讶地发现,原木一根不多,也一根不少,叹为奇迹,代代相传。
池州人敬奉昭明太子,由来已久,唐宋为甚。晚唐诗人罗隐写道:“秋浦昭明庙,乾坤一白眉。神通高学识,天下鬼神师。”又据《杏花村志》引宋人张邦基《墨庄漫录.昭明庙祝周氏杂记》称:“今池州郭西英济王祠,乃祀染昭明太子也。其祝周氏亦自唐开成年掌祠事至今,其子孙分八家,悉为祝也。”黄庭坚《贵池诗》自注:“池人祀昭明为郭西九郎。时新覆大舟,人以为神之感也。”
池州民间,昭明太子还被称为“案菩萨”和“文孝昭明圣帝”。由此可见,池州人已经将昭明太子当作真正的神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