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解放军二炮部队列装的东风-31A核导弹
徐光裕
最近一段时间,核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美国公布的《核态势报告》提出将削减核武器并停止发展新的核武器,降低核武器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作用;美俄两国签署了新的削减战略核武器条约;华盛顿核安全峰会发表了公报和工作计划,承诺通过负责任的国家行动和持续有效的国际合作,以及强有力的安全措施,减少核恐怖主义威胁。虽然存在不同的战略考量和意见纷争,但上述事件对推进全球的核安全事业无疑具有正面意义,国际社会总体上仍对其持肯定态度。
然而,一些国外政客、学者和军界人士,出于各自的不同目的,却将这些事件与中国的核战略和核力量联系起来,指责中国的“核崛起”不仅威胁了头号核大国的亚洲利益,也威胁了周边国家;中国核战略的能力和意图缺乏透明度;中国对核裁军和防核扩散问题不积极等等。这些人,如果不是别有用心故意歪曲事实,就是对中国的核战略缺乏足够的认识。
作为负责任的核国家,中国坚定奉行自卫防御的核战略,始终奉行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无条件地承诺不对无核武器国家和无核武器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中国核战略的最基本特征,用简单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有威慑,无威胁。”
“有威慑”是指中国的核力量是真实的、可靠的、有效的、与时俱进的,能在敌人的首次核打击后,确实具有并且让对方相信存在难以接受的二次核反击能力,从而起到慑止敌人对我使用核武器,防止核战争的发生。这种力量是为拥有核武器并且打算对我发动核攻击的对手准备的,要毫不含糊地让他们感到“有威慑”。
“无威胁”是对无核国家以及虽然是有核国家但并不对我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的国家而言的。中国政府明确宣布不会对上述国家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因此对这些国家来说完全不必担心中国的核力量会对他们构成威胁,这就是“无威胁”。所以如果有人非要说我们的核战略会对周边国家构成威胁,不是误解就是故意误导,甚至别有用心。
这一特征体现在核力量建设上,就是“是有限,非无限”。在保证质量管用的前提下,中国在核武器的品种和数量上一直遵循的是够用原则,核弹头以及运载工具的数量是有限的。中国一直坚持把自身核力量维持在国家安全需要的最低水平,从来没有,今后也不会参加任何形式的核军备竞赛,在总体规模上更不会像冷战时期美苏两国那样盲目追求数量上的优势而陷入核军备竞赛的怪圈。
这一特征体现在核战略性质上,就是“是防御,非进攻”。中国始终坚持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实行的是“自卫防御的核战略”,完全排除先发制人使用核武器的战略选择。《2008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公开阐述了第二炮兵核导弹部队遏制核攻击、遂行核反击的具体条件、应对方式、作战原则和行动程序,那就是导弹核武器平时不瞄准任何国家,核导弹部队在国家受到核威胁时提升戒备状态、做好核反击准备,在国家遭受核袭击时就会对敌实施坚决反击。
这一特征体现在战略目的上,就是“是维权,非霸权”。中国发展核力量,是为了保持战略威慑的作用,防止超级核大国利用垄断、超强的核力量,干涉我们的内政,侵犯我们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慑止他国对中国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同时,也是为了打破有关国家的“核垄断”与“核讹诈”,争取合理的国际话语权。中国从没有打算利用核力量来谋取地区霸权以及全球霸权,所以在核战略的选择上,我们始终坚持自卫、防御和有限性,排除扩张、进攻和压倒性优势。
总之,中国的核战略和有限的核力量,不论在地区还是全球,都有着遏制核战争、维护和平,增进战略平衡的积极作用,绝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虽然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我们还将保留有限的核力量,但是我们仍将一如既往地积极参与国际核裁军进程,防止核扩散,推进全球和平利用核能和核安全,做一个负责任的核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