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海上自卫队4月10日在冲绳西南140公里处海域拍摄到的中国潜艇照片(国际先驱导报)
美日合围中国海军出海
目前的9大出海口中,真正能够经常利用的仅为3至4条,且与美日印等国舰艇进出大洋的航线相互重叠,监视与被监视、跟踪甚至恶意挑衅的情况随时都可能发生。比如,此次中国军舰通过公海水域,日本海上自卫队就派遣军舰以及直升机实行24小时跟踪、拍照,并且干扰中国军舰正常航行。
除了“地理岛链”的限制,中国海军还面临着“兵力链条”的封锁。从海底听音器群,到电磁监测系统,从P-3C侦察机到海洋监视卫星,几乎每一个出海口附近都处于美日严密监控之中。如日本在宫古岛、福江岛增设的电磁监听系统,其截收天线高达30米,经过多套系统交叉比对和三角测量,可自动定位解放军的电磁波辐射源及相关技术参数,对由渤海、黄海海域南下的中国舰只实施有效电磁监控。
除此之外,美日在继续调整和加强琉球群岛、关岛等传统第一、二岛链兵力部署,严控中国海军进入太平洋的同时,还对新加坡樟宜海军基地进行了大规模改造扩建,并加强在南线马六甲海峡的军事存在,试图对中国海军形成多层次、宽海域、大纵深的三线合围态势,以最大限度地削弱和限制中国海军进入大洋后的作战能力。
“甲午悲剧”并非不可能重演
因此,尽管在平时,中国海军舰艇可以依据有关国际法规自由穿越岛链进入大洋,但却受到美日等国海军兵力的严密监视。而在战时或危机时刻,中国海军通向大洋的9大出海通道随时可能会被封闭。
那位不愿具名的海军人士告诉《国际先驱导报》,出海通道是中国海军的生命线,只有能保障出海通道的安全,才能谈得上维护国家安全。否则就只能是中日甲午海战中中国北洋舰队被歼灭于自己近海那样的结果。
这位海军人士建议,一方面中国海军要加大平时穿越重要海峡水道的频度,最大限度地熟悉和掌握航道通行信息;另一方面加快大型水面舰艇的建设,具备在战时掩护核潜艇等战略威慑力量进入大洋的能力。同时,要提升对重点出海口的控制能力,变“岛链”劣势为优势,最终达到“于我自由进出”、“于敌有效拒止”的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