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展过程:
苏-25 是前苏联研制的亚音速单座近距支援攻击机,与美国的 A-10 相似。 1968 年开始研制 ,1975 年 2 月首飞 ,1984 年形成全面作战能力。
苏-25 共生产 600 多架 ,1992 年交付完毕。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保加利亚、伊拉克 ( 装备了 45 架 ) 、匈牙利、捷克和斯洛克及朝鲜都装备了该机的不同型别。北约给该机的绰号为“蛙足”。
性能特点:
苏-25 的主要特点是 :
①能在靠近前线的简易机场上起降,执行近距战斗支援任务。
②反坦克能力强。每个机翼下可挂“旋风”反坦克导弹,可击穿 1000 毫米厚的装甲,射程 10 千米。在战场上,可以载各种炸弹在低空与武装直升机米-24 协同,配合地面部队作战。
③低空机动性能好,但亚音速飞行易遭地面火力攻击。
④防护力较强,座舱低部及周围有 24 毫米厚的钛合金防弹板。
主要改型:
苏-25 有以下型别 :
苏-25(“蛙足”A) 。单座近距支援机,其出口型为苏-25K 。
苏-25UB(“蛙足”B) 。串列双座教练型,换装了新型的敌我识别器,武器部分保持不变。其出口型为苏-25UBK 。
苏-25UT 。不带武器系统的苏-25UB 型。只少量生产。
苏-25T/TK 。专门为执行反坦克任务而发展的新改型。原型机于 1984 年 8 月试飞。该机从苏 -25UB 改进而来,内部容积加大,可加装新型电子设备及更多的燃油。可带微光电视导航 / 攻击系统吊舱 (即将被前视红外吊舱替代 ), 可在夜间识别 3 千米外的主战坦克。所携带的武器包括装于机腹前起落架后左侧的 30 毫米双管机炮 , 每侧翼下各带 8 枚“旋风”反坦克导弹。其它武器包括激光制导的 AS-10 及 AS-14 、火箭 / 冲压发动机推进的 AS-17 、反辐射的 AS-11 等空-地导弹,以及 KAB-500 激光制导炸弹及 AA-8 空-空导弹。此外该机翼尖还有电子对抗设备吊舱。苏-25T 在设计中吸取了侵阿作战中的经验教训,其导航 / 攻击系统基本具备自主进入及脱离战区的能力 , 目标跟踪、武器的选择及发射的自动化能力也增强。
基本数据:
乘员 1 人 ( 单座战斗型 ),2 人 ( 双座教练型 )
动力装置 两台 P-195 涡轮喷气发动机
载油量 3840 千克 ( 机内 )
最大速度 950 千米 / 小时 ( 高空 ),880 千米 / 小时 ( 高度 1000 米 )
实用升限 10000 米
航程 1850 千米
转场航程 2500 千米 ( 带副油箱 )
起飞滑跑距离 600-700 米 ( 在未铺设的跑道上 )
着陆滑跑距离 600-700 米 ( 在未铺设的跑道上 )
作战半径 560 千米、 700 千米、 400 千米 ( 带 2000 千克武器 ,高 - 低 - 高、高空、低空 )
载弹量 4400 千克
机长 15.53 米
机高 5.20 米
翼展 14.36 米
最大起飞重量 19500 千克
武器 前机身左侧有一门 30 毫米双管机炮,机翼下总共有 8 个挂架,可携带 4400千克空 - 地武器,包括 57 毫米和 80 毫米火箭 ,500 千克燃烧弹、化学集束炸弹、空 - 地导弹,“旋风”反坦克导弹,两个外翼 挂架可带“环礁”或“蚜虫”空 - 空导弹,尾锥内有用于电子干扰的金属箔条投放器。
火控系统 激光测距器及目标识别器
电子对抗设备 “警笛” 3 雷达告警系统,金属箔条投放器
作战运用:
1982 年苏军入侵阿富汗作战时,苏-25 被用于执行对地攻击任务。被阿富汗游击队击落 23 架。
识别特征:
①机身短粗,前端装有空速管、火控计算机传感器探针。单座,座舱盖与机身顶部齐平,向下视野较好,后视野有限。
②悬臂式上单翼,采用大展弦比梯形直机翼,机翼前缘有 20 °左右的后掠角从翼根起有下反角。机翼各有 5 个外挂梁。平尾为悬臂式,有小上反角。单垂尾前缘有后掠角,垂尾顶部平直无切角。
③两台发动机装在后机身侧下方,进气道短粗,唇口为圆形,尺寸较小。发动机尾喷口收敛 / 扩散段并作了红外屏蔽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