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米-28N“黑夜猎手”基本技术性能数据:
旋翼直径:17.20米
尾桨直径:3.84米
机身长:14.3米
机身宽:1.75米
机高:4.81米(至旋翼顶部)
最大起飞重量:11400千克
最大时速:350千米
悬停高度:3600米
作战半径:240千米
航程:470千米(最大油量)
续航时间:2小时
新闻背景:据俄罗斯《航空港》网站2008年12月29日报道,“黑夜猎手”俄罗斯米-28N(俄军方称米-28H)武装攻击直升机顺利通过了国家试验。米-28N国家试验的圆满完成,标志着该机型在俄罗斯开始批量生产,并将在俄军大规模装备这一新型武装直升机。

前端电子设备

机翼武器系统

前后机舱内部格局
●研发背景:瞄准“阿帕奇”,四十年磨一“剑”
不久前,作为现代武装直升机制造艺术的佳作———俄罗斯米-28N开始批量生产。殊不知,它的研发有着40多年的艰辛历程,凝聚了俄罗斯一代又一代航空设计师的梦想与努力。
1968年,米-28直升机的最初设计,是前苏联莫斯科米里设计局天才航空设计师М·Л·米里完成的。可惜,这一设计刚出笼,就因多种因素而搁浅。
1972年,美国研制出AH-64“阿帕奇”武装直升机的消息震惊世界。闻讯,米里设计局的设计师们摩拳擦掌。米里的学生马拉特·尼古拉耶维奇立志改进米-28的最初设计。新的设计方案瞄准美国AH-64“阿帕奇”,提出米-28直升机要能为陆军分队提供战场火力支援,能够担负攻击地面装甲部队、护送空降部队的重任,并在空战中能够击毁美国的“阿帕奇”。
1982年11月,米-28首架样机升空,被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称为“浩劫”(Havoc)。由于它的结构设计、作战性能都与美国AH-64“阿帕奇”甚为相似,因此被西方戏称为“阿帕奇斯基”。1989年6月,米-28A首次亮相法国国际航空沙龙,显示出“阿帕奇”所不具备的机动性能,引起各国兵器行家的惊叹。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不景气,米-28直升机的发展停滞不前。直到1993年,米-28A才进行了少量生产。但米-28A存在致命弱点:没有安装机载夜视装备,不能担负夜战任务。而俄军希望得到像美国AH-64D“阿帕奇”那样能够全天候作战的武装直升机。
为竞争俄军武装直升机采购计划,米里设计局在米-28A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推出了具有昼夜全天候作战能力的“黑夜猎手”米-28N(即NightHavoc)。1996年10月,米-28N首次试飞表演。
其后,俄罗斯的设计师们对米-28N不断试验完善。2008年7月,米-28N完成在山地条件下昼、夜间的例行试验,证实了该型直升机具备了昼间在3000米高山未平整场地安全起降的能力,以及它使用夜视镜从2500米高山未平整场地完成飞行的能力,证明了米-28N在山谷、沟壑纵横地形上空卓越的夜间作战机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