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求真务实的思想方法,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经世致用的思想传统。中华民族具有经世致用的优秀思想传统。
经世致用原为儒学思潮,“经世”即“经国济世”,“致用”即“学用结合”,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以求天下治平。自孔子以来,历代史学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均对经世致用的思想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使之得以传承和发展。
求真务实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精髓,是对“贵在力行,重在履事”、“循名责实,重效致用”、“清谈误国,实干兴邦”等中华民族致知力行、学以致用民族传统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爱民惠民的民本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扬。我国的民本思想可以追溯到夏、商,在《尚书》、《诗经》中就有“民惟邦本”之说。进入春秋战国以后,这一思想进一步得到发扬,并演化成一种重要的社会思潮。
孔子、老庄、管晏、墨子、孟子诸家都有精辟的论述。在中国历史上,“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的民本思想,始终是重要的政治观念;顺应民意、敬畏民力、施行德政、惠民保民,一直是执政者治国安邦的重要理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谐发展的战略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和谐的民族文化。追求、崇尚和谐,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中国哲学的根本范畴,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社会、政治理念。
《易传》高度赞美并极力提倡和谐思想,提出了“太和”的观念。“太和”,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不同的事物、互为对立的矛盾方面,相互协调、转化、作用而实现的一种整体和谐状态,这是一种承认差异、矛盾与对立的“和而不同”、“和谐有序”境界,揭示的是万事万物的生存基础和发展规律。孔子学生有子则提出“和为贵”的思想,就是说,礼制,其最可贵的用途是维持社会各方面关系的协调有序。和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显著特征,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和谐文化深深渗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谐发展的战略思想中,渗透在我们党和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实践中。
在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中,我们党深刻认识到,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因此提出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重要升华。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崛起,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这是国际社会关注的问题。
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同时,我们党坚持以敏锐深邃的战略眼光观察国际形势,以协和万邦的恢弘气度处理国际关系,顺应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推动建立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是一个“和谐大国”给世人的全新感受,给世界“和平与发展”主题增添的新的亮色,它向世界宣告:中国在任何时候都坚持“和为贵”,都走和平发展道路,都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己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强国富民的理论宗旨,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华各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逐渐锤炼和形成了以自强不息为核心内涵的民族精神。
《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品格,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正是依靠这种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才能在历经沧桑、饱受磨难中战胜困难、不断发展,创造出璀璨的中华文明。